從小他便懂得了比大海更深的母子之情。
母親不但勤勞和慈愛,還特別擅長講故事,在鄭大清幼小的時候,母親經常給他講述些有關人生向善的美好故事,并時常教導他要作一個誠實善良和守信的人,而這些善惡均有不同結果的故事,在少年鄭大清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響著他的一生。至今都幾十年過去了,每當他回憶到慈祥的母親時,仍然感慨萬分。
剛粉碎“四人幫”后不久,國家百廢待興,鄭大清為給父母分憂和尋找人生道路,依依惜別父親母親,并第一次離開生他養他的村莊,走進了軍營。在部隊,他積極上進,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全團是第一批當班長、第一批獲得團嘉獎的新兵,并在當班長第一年就帶領全班榮立了集體三等功。在部隊的幾年生活里,練就了他剛強、果斷的意志。
可是,和母親一別后,母親因勞累過度,又無錢治病,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這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情。 “這都是貧窮要了母親的命啊!”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的鄭大清,第一件事就是來到母親的墳前長跪不起,他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干一番事業來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從此,他開始購買大量書籍埋頭苦讀,忘我的學習各種知識。他這時的理想是要做一名文學青年,并立志要最終成為一名作家。他學習寫過散文、詩歌、中篇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等各類文學作品,雖然由于自身知識、生活經歷和經濟上的不成熟等原因,均沒有獲得成功,但這些文學創作經歷卻大大提高了他的文化素養、知識面和增加了他豐富的想象力。這些寶貴的知識財富對他以后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后來夢想在文學創作上有所作為的鄭大清深深感到文學創作是一條非常艱難而又漫長的道路,苦于生計,他又不得不先到當地的一個建筑工地上打工糊口。調沙灰、砌磚頭、扳鋼筋……無論被安排做什么艱苦的活兒,他總是毫無怨言,不折不扣地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干一行愛一行,他不畏勞苦、踏實肯干、待人真誠,深得老板和工友們的喜愛。
這時的鄭大清深深地感到了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他更加酷愛學習,哪怕只有五分鐘的空閑時間,他也要用來看書學習。在建筑工地上,他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全部用于買書看。夏季的夜晚天氣悶熱,蚊蟲叮咬,當每天干完十幾個小時的繁重體力活后,疲勞至極的工友們都已熟睡了,可他仍然光著身子,蜷縮在低矮的工棚里如癡如醉地鉆研著建筑圖紙和各類書籍。
當時,很多人對鄭大清的舉動不能理解,甚至有少數人嘲笑他:“工地上專門有技術人員看圖紙,有你一個小工的啥事?”但他們哪知鄭大清的宏圖大志呢。
“能吃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些母親從小就教給他的人生格言,已在他心中點燃了理想的火焰。 很快他就自學會了有關建筑工程技術、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為他開拓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堅信,路只有從腳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