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入茶市遇低谷 用“軟文化”贏得生機
在普洱茶市場逐漸走向低迷的情況下,32歲的張靜峰卻辭去當時待遇優厚的工作,決定投資普洱茶,直至想把普洱茶賣到火車上去。從1998年大學畢業到現在,張靜峰已經在商海中闖蕩了10年,而她覺得創業的路才剛剛開始。
用全部積蓄來創業 2007年8月,普洱茶市場已經開始下滑,張靜峰卻毅然決定投資普洱茶。張靜峰說服了丈夫和家人,并得到他們的資金支持,再加上自己拼打了9年的積蓄,湊足了20萬元啟動資金。張靜峰用“整體低迷”來形容現在的茶市,消費者開始走向理性,2006年的瘋狂茶市已不復存在,高達幾十萬的訂單很難再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片地賣茶”。即便是這樣,張靜峰依然很樂觀,開業之前她已經認真分析過普洱茶市場的走向。“中國那么大,只有一個地方產普洱茶,那就是云南普洱;中國那么大,也只有一個地方產鐵觀音,那就是福建安溪。福建的鐵觀音做了那么多年了,市場越來越大,云南的普洱茶才做了幾年,市場肯定還是有的。云南作為一個綠色生態資源大省,普洱茶應該是除煙草外有潛力沖出云南的品牌產品。”她是這么分析普洱茶市場的。張靜峰篤信古語“狹路相逢勇者勝”,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海灣茶坊”終于在艱難中走上了路,建立起來的客戶慢慢地穩固了下來,月營業額穩定在2萬元。張靜峰說:“我現在的感覺就像渾身的穴位和經脈被打通了一樣,這種內力來自于我9年以來從未間斷的人生歷練。”
賣茶更是在賣服務 去年的夏天還沒有結束,“海灣茶坊”伴著她的創業夢想而誕生。創業前經過一年的市場考察,張靜峰發現“老同志”的品質在市場上有很好的口碑,決定代銷“老同志系列”普洱茶。
有了自己的店,張靜峰就棲身老板行列了,可她一直是個勤勤懇懇的人,當了老板也不能整天閑著使喚人呀!張靜峰呆在店里的時間不多,很多時候都在外面當送貨員和業務員。茶葉的客戶主要是單位用茶和商務人士用茶,經常要跑寫字樓和旅行社。有一次,張靜峰去北京路上的一家寫字樓跑業務,折騰了半天才找著,到了門口大聲嘆息道:“原來在這兒啊!”保安非常敬業地走過來跟張靜峰比劃了一個手勢說:“閑人免進!”從這以后,張靜峰學乖了,只要有保安過來敬禮,就回答“我一個朋友很久沒見面了,他讓我來這兒找他。” 張靜峰說,客戶就是這樣一個一個地建立起來的,我賣的不是這一片一片的茶,而是賣附加在茶餅上的高品質服務。
看好“火車”市場
張靜峰常說的一句話,你對別人怎么樣,別人就怎么樣對你。海灣茶坊開起來不久,普洱茶市場開始陷入低迷狀態,張靜峰有些情緒低落了。“貴人”總是及時出現,一位在廣州做IT的朋友打來電話勸慰說:“永遠要甘居人后,不要看前面有多少人做,要拼命地去創造自己的優勢。”受此啟發,張靜峰學會用“軟文化”去綁定客戶,比如時常給客戶發祝福短信、約客戶到店里聊天喝茶、向客戶贈送新片的電影票等。張靜峰用一句話來概括她賣普洱茶的心得——細節體現服務質量。 “我們每個人手里都端著一杯水,如果這杯水滿了,就要倒出來一部分,然后再倒進去一部分。”張靜峰“冒充”起業余哲學家來。商人應該把“不斷學習、勇于開拓”作為永恒的信念,張靜峰已經看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那就是火車站。當普洱茶真正成為大眾化的保健飲品而“飛入尋常百姓家”時,我們要把普洱茶和天麻、三七等云南土特產一起放在車廂里的小推車上,到那時我愿做一名送貨員,這個市場如果打開了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