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啤酒廠廠長陳嘉祥,經過出國考察后,認識到;現代商品的競爭實際是技術的競爭,不集中資金革新50年代陳舊設備,就不能快速趕上世界先進技術,就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他決定千方百計,集中力量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丹麥嘉士伯啤酒釀造技術。
一些同志聽說買這項工藝技術要花100萬港幣,要占廠一年利潤的四分之一,認為不劃算!陳嘉祥給大家算經濟帳。他說:“引進這項技術,在現有的設備水平上產量能增加一至兩倍,利潤可以同樣增加”。一些同志又說“沒有錢”,他說“可以向銀行貸款”。貸款不夠用,他聽說南海縣南莊農民正在為閑散資金找出路,陳嘉祥便趕去同農民商量:“可否以產品補償貸款?”雙方一拍即合,終于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不料,陳嘉祥的做法,觸動了專事銷售煙酒的單位。他們四處告狀,說啤酒廠與南莊農民,利用緊俏商品做交易。各種責難紛至沓來,以致上級有關部門也責成廣州啤酒廠停止與南莊的合作,要廠領導寫檢討。廠黨委書記張稼智支持他說:“廠長走的這條路是搞活經濟的變通做法,絕不是歪門邪道,要檢討,我去!”陳嘉祥想:“別人的死錢,變成了我們的活錢,對國家對工廠對農民都有利,不會有錯。”始信守著與南莊的合同。廣州市政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肯定了他們的做法。他們又進一步擴大與南莊農民的合作,進行第二期擴建,4000萬元資金,一半由南莊農民集資提供,仍以產品償還。合同簽定,陳廠長立即與外商談判,旋風式似地把先進技術引進來。
一間全新的啤酒廠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過去生產啤酒,一個周期長達75天,現在縮短為22天,設備利用率提高了兩倍,能源消耗降低三分之一,僅這一項新技術,一年能創利潤100萬元人民幣。而且,啤酒清爽醇香,質量達到部頒優級標準。美國等一些外商,要求包銷到世界各地。啤酒廠短時間內引進一項新技術,結果使廣州啤酒廠釀造技術接近了國際水平,榮獲了國家經委、國家科委的開發釀造技術一等獎和引進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0年前,廣州啤酒廠整整用了30年,年產啤酒量才達到9000多噸,而1980年后的近五年,年產啤酒量卻增加到了5000噸,年創利潤增加了12倍,5年勝過30年,這是多么巨大的變化。一些開始思想不通的同志說:“如果老是小打小鬧,永遠也不會有現在這個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