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小伙西部創業
每年的8月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土豆收獲的季節。一位叫呂志銘的廣東人今年種植了500多畝的土豆,經銷商今天給的價錢讓他很滿意。
呂志銘:“去年我們是0.55元,今年土豆0.75元也感覺也很不錯了,很不錯,恰當。”
記者:“一畝地能賺多少錢?”
呂志銘:“一畝地大概賺將近2000元錢。”
500畝土豆可以收入80多萬。能賺到這80萬,呂志銘已經在新疆干了八年。這八年也也讓他改變了很多。
呂志銘:“以前在廣東呀,天天都是晚上到歌舞廳去唱唱歌呀,玩呀那樣的現在就不一樣了,你看把我都曬的黑黑的了,以前我可白了,就像現在你看,這個肚子那么一樣的白,這個手那么黑了。”
呂志銘原本長著一張明星臉,但由于每天在農田辛苦的勞作,現在也變了模樣。
妻子:“以前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一幫朋友去玩的時候,你男朋友怎么那么像周潤發呀,我第一眼感覺他也確實很像,但是現在不怎么像了,因為在新疆這個地方,勞動呀,太辛苦了,曬的黑黑的,沒有以前像了。”
現在呂志銘挖土豆的地方,曾經是3000畝的荒地和戈壁灘。呂志銘用了8年的時間,將這里2000畝改良成了可耕種的農田和1000畝的魚塘。2007年收入超過100萬。
那么,一個廣東人為什么會跑到新疆創業,他又是如何做成功的呢?
2000年,呂志銘全家去新疆拜城縣探親,順路旅游。在游玩的時候,新疆遼闊無邊的土地和適宜種植農作物的氣候,激發他對創業的聯想。
呂志銘:“我父母親是在香港做這個蔬菜呀,肉食呀這個批發的,我也是這樣子構想,我是否搞一個農場,種這個適合香港市場的那種作物,然后種好的之后我銷售到香港那邊去呢。”
呂志銘想在拜城縣承包土地投資農業,旅游時他順路來到了拜城縣政府,在招商辦了解到當地投資政策非常優惠,土地承包費用2000年是每畝30元錢。
中共拜城縣委常委艾合買堤吐爾地6:“這個環境是不太好,一刮風的話塵土飛揚,對這個環境造成污染,就是沙塵暴天氣比較多。”
當地政府在努力改變惡劣自然環境的同時,也為社會資金投入提供了優惠政策。
中共拜城縣委常委艾合買堤吐爾地:“隔壁荒灘需要大量的投資,我們本地百姓開發的話,沒有這方面的資金,經濟實力不行。”
拜城縣的優惠條件,呂志銘在廣東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
呂志銘:“廣東的地價格很貴,一畝地最低都300到500元錢,甚至最高的1500元錢一畝。”
呂志銘覺得土地便宜減少了投資成本。蔬菜如果賣到香港,會增加近十倍的效益。算好了可觀的利潤率,呂志銘回到廣東,帶著以前做服裝生意賺的100多萬來到新疆。正式的在拜城縣大橋鄉承包了3000畝的荒地和戈壁灘后,花了20 多萬解決水源。
呂志銘:“從上游三公里遠,三公里遠,把這個水引到這邊來,然后修了這個閘口,修了這個閘口,把這個閘門一關,閘門一關這個水就可以直接往上面澆灌這一大片地了。”
水有了,可種什么蔬菜呂志銘不知道。林洪斌是阿克蘇市農業局的技術人員,他給呂志銘出了個主意。先種植葵花改良土壤,然后再根據土質情況,選擇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阿克蘇市農業處技術員林洪斌:“它調節土壤嗎,葵花有一些根部,根部呀腐爛,它根部腐爛,就像農家肥一樣的,它一爛了像農家肥一樣的,很疏松,對作物很適應。你看現在這里的生態都恢復了。”
2000年呂志銘一共投資了100多萬,除了付土地租金、開荒和建基礎設施,還種上近兩千畝的葵花改良土壤。除此之外,他又回廣東老家向親戚借來了80萬,在1000多畝不能耕種的戈壁灘挖出了200個魚塘,出租給當地村民養魚賺取租金。盡管租金每年只有5萬元錢,但是呂志銘第一次在這片荒地和戈壁灘上有了收入。
兩年的時間足以讓這兩千畝的荒地改良成可耕種的農田,在等待的日子里呂志銘對未來的種植區域也有了規劃。
呂志銘:“耕種面積是2000畝,然后有1000畝魚塘,有苞谷,苞谷呢,大概有700畝,洋芋嗎,大概有4 00多畝,不到500畝,然后里面有皮鴨子,皮鴨子大概也300多畝,然后再里面還有糖蘿卜,糖蘿卜有500畝。”
2002年7月,2000畝的土地上,開滿了葵花。林洪斌告訴他,等到葵花謝了,這里就可以種植農作物了。眼看著種蔬菜運到香港的夢想越來越近,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打亂了讓呂志明的賺錢計劃。
呂志銘:“那個水大的呀,這個下面你看,直接到上面來了,最低的地方一下子沖開一個口子。”
如果這個口子堵不住的話,這場五十年不遇的洪水,將淹沒呂志銘的所有的土地和魚塘。不但所有的投資化為泡影,兩年多的心血也白費了。
拜城縣大橋鄉黨委書記孫學武:“我們當時跟他說話,他根本就沒精神說話,他就沒精神跟我們說話,他看著直搖頭,這完了這完了,當時就這樣子。”
在鄉政府和當地村民的幫助下,終于堵住了洪水撕裂的缺口。一場洪水過后,呂志銘不但損失了30多萬,妻子因為經不起這樣的打擊,覺得在這里創業看不到希望,也提出要回廣東。
妻子唐玉梅:“反正我第一時間,我把孩子帶走算了。在這個地方第一條件不是很好,第二呢,又這么累這么辛苦的,看到就快收成了,一下子沖跑了,什么都沒有了。”
呂志銘:“痛苦,痛苦難受呀,睡覺都是沒精神,經常都是,睡也睡不著,反反復復,反反復復,怎么辦怎么辦。”
呂志銘心里矛盾重重,一邊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邊是辛苦建起來農場,還有身上背負的80多萬外債。如果現在放棄,不但兩年的心血白費了,這么多錢以后又如何去償還。
妻子走后,呂志銘走在地里考察損失發現,洪水雖然沖毀了一部分耕地和魚塘,但還剩下幾百畝改良好的土地可以耕種,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呂志銘:“這個地應該改良的都改良好了,我一定要爭口氣,渡過這個難關。”
因為缺乏資金,2003年,呂志銘買了便宜的土豆種子,在已經改良好的200多畝土地上種植。土豆的收獲是呂志銘,在這3000畝荒地和戈壁灘上能繼續留下來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土豆找銷路,呂志銘開車跑了1500多公里,找到了伊犁市的一家淀粉廠,廠家雖然答應可以收購他的土豆,但前提運輸要呂志銘自己解決。
呂志銘:“我一算,我幫你送到這個地方,運費都去了0.4元錢一公斤了,才剩下0.1元錢,那我不是本都沒有了嗎?”
1500公里的伊犁運不過去,那么更賣不到距離5500多公里的香港。就在呂志銘為200畝地上400多噸土豆發愁的時候。
一位叫彭康成的阿克蘇農產品經紀人找到了他,要收購他的土豆。
新疆阿克蘇市土豆經紀人彭康成:“小戶你一天只能拉一車,拉5噸,拉了就拉上5噸,那就沒有意思了,像我這個,呂志銘他們一家我都要拉幾天。”
第一次彭康成收購了呂志銘100噸的土豆,付給了他5萬多元錢。
但是揣在兜里錢還沒捂熱乎,彭康成因為土豆的質量問題,在阿克蘇給呂志銘打了個電話。
新疆阿克蘇市土豆經紀人彭康成:“就是地里面的那個蟲眼子嗎,洋芋上面嗎,蟲眼子有點多,老百姓肯定蟲眼子多,銷量就不行了嗎,我們找到他嗎。”
因為彭康成的工人在裝車時沒有仔細檢查土豆的質量,將呂志銘一些個頭小,有蟲眼的土豆裝上了車。
接到彭康成的電話后,呂志銘開車去了彭康成賣土豆的市場。在這里他看到了彭康成的銷售實力。
呂志銘:“先觀察一下,這對面就是他的市場。批發土豆的地方。然后我就觀察他的批發量,看他一大早的時候,小商販都在那里搶著要。這個扛一箱,那個扛一箱。我看挺好的批發量挺大的。”
親眼看了彭康成的銷售能力以后,呂志銘想與彭康成合作,解決以后種土豆的銷路。他做了一個決定,將賺的5萬元錢退回一半給彭康成。這讓彭康成自己都不敢相信。
彭康成:“你做事馬虎了嗎,你找人算帳是不可能的事。他的做法我沒有想到,怎么會直接把一半錢打掉。”
在阿克蘇市,像彭康成這樣的四川籍農產品經紀人特別多,與他們的交往時間長了,呂志銘這個廣東人還學會了四川話。
呂志銘:“老彭是長期合作的老哥們,合作比較愉快。”
記者:“他四川話說的標準嗎?”
彭康成:“沒有我說的標準。”
從那次做了賠本買賣后,呂志銘就和彭康成交上了朋友。彭康成每年都按照市場價格和呂志銘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當初想將蔬菜賣到香港,可種上了土豆連伊犁都運不過去。這與他當初想象的越來越遠了。
2006年底,呂志銘回廣東探親,在農貿市場上他發現廣東的豬肉價格上漲,而他回到新疆后看到的卻是與廣東截然相反的景象。
呂志銘:“新疆怎么回事呢,農民還在賣母豬呢,還不想喂呢,它10元,8元錢一公斤都不想喂了。我感覺這個商機應該來了,是該我下手。”
呂志銘覺得養豬除了賺錢,還可以把彭康成不收購的20多少噸個頭小,有蟲眼的土豆當飼料喂豬,避免浪費。
但賣土豆的事情又告訴呂志銘,種出的蔬菜暫時賣不到香港,那么銷路就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呂志銘:“不能像上次土豆那個是一樣走鋼絲,處于被動狀態,那種情況,我先把這個市場找好,這個銷量能銷出去。”
呂志銘打聽到阿克蘇市有一家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他想從合作社買豬,養大后再由合作社銷售。
呂志銘:“我為了引起他的注意,我就拋出了2000頭,一次拉2000頭這個豬娃子這個定單,讓他注意我。”
呂志銘一下要買兩千頭豬崽。這樣的大手筆,讓讓合作社的理事長楊柄全對這位身份不明的外地人多了幾分猜想。
楊柄全:“拜城一個大老板,過來要買我們的種豬。原來最先聽到說他是一個香港的,香港過來的,后面又說從廣東來的。”
如果呂志銘這樣的大客戶能成為合作社社員,就擴大了合作社豬崽的銷量,增加了合作社的效益。雖然這個阿克蘇地區最大的專業生豬養殖合作社,一次無法滿足2000頭仔豬的需求。但楊柄全卻在積極的與呂志銘聯系,為他提供一切服務。
合作社理事長楊柄全:“隨時可以打電話,可以聯系,小問題嗎,打電話里面解決,如果打電話不好解決,我們就派專門的人過來解決。”
呂志銘的這次大手筆,讓他不但順利的成為了合作社的社員,還是合作社重點扶持的養豬大戶。第一次合作社賣給了他1000多頭豬崽,養到2007年底,每頭生豬純利潤超過了400多元。這一次呂志銘賺到了40多萬。
楊柄全:“呂志銘只負責養豬,技術呀,銷售呀都由我們負責,他的豬銷售,喂大了,一直由我們負責銷售到青海,甘肅,西藏,河南,四川等地。”
2008年,呂志銘保守的估計他將有2000多生頭豬欄,會給他帶來80多萬的純收入。
雖然當初想把蔬菜賣到香港的計劃,由于運輸的原因泡湯了,但是現在種地、出租魚塘和養豬,每年也給呂志銘帶來了近200萬元的收入。在呂志銘農場走向正軌的時候,當初忍受不了打擊的妻子也帶著孩子回到了他的身邊。一些廣東老鄉也在向他咨詢到新疆投資農業的成功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