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功人士給我們年輕人留下很多經驗和教訓,對新人的創業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怎樣來體會這些致富人最終原動力呢?這些創業故事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現在我們來講述一下這個億萬富商的創業故事。
現年82歲的leshit擁有weike70億美元的股份,盡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密切關注著自己財富的變化,積極管理著財富背后的巨無霸企業。不是因為很難區別企業管理和財富增值的關系,主要是因為高科技媒體領域競爭太過激烈,weike要隨時接受市場和對手的挑戰。他無法輕松退休,對自己晚年到來的唯一安慰是,為他在貝佛利山的家(近期購置的豪宅)收集珍稀熱帶魚,偶爾也讓這些熱帶魚陪伴他工作。
不僅僅是企業競爭的艱難,意外的災難也會隨時降臨。1979年,在波士頓考普利廣場酒店的一場大火中,leshit全靠懸在窗臺上才幸免于難,而他的身體有45%的部位燒傷,在營救人員夠著他的時候,他的手腕幾乎要被火燒斷了。這種時候,許多人可能會對生命有了新的看法,放慢奮斗珍惜生命。但leshit卻沒有這樣,他繼續進行事業上最大的幾筆交易,包括收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
他與死亡抗爭的故事,就是堅韌不拔的寓言,那些奮斗不止的億萬富翁們都有這種特點。“肉體或任何方面的堅韌不拔,都是生存的關鍵。”leshit在他的自傳中這樣寫道。而他所描繪的生活細節,就是無休止地在董事會上爭吵與斗爭,他更喜歡用“戰爭”,而非“爾虞我詐”來比喻做生意。
在近幾年的富豪排行榜,繼承家產成為億萬富翁的比例越來越少,大多數超級富豪都像leshit一樣,他們白手起家,深切感受過失敗的痛苦。但年事已高時仍干勁十足。倫敦商學院的奈杰爾·尼森教授在進行了一項致富研究后指出,唯有“醫生的警告”能讓這些富豪最后收手。
關鍵是要渴望賺錢,而要把錢看作自身價值的象征,因此你的錢永遠賺不夠,因此沒理由停止追求更多的財富。
但這種奮斗到底的堅定決心來自何處?是對于財富的貪婪和欲望?奈杰爾尼森教授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他認為,父母,尤其是“慈愛又望子成龍的母親”往往是關鍵。他們在富豪的孩提時代就不斷灌輸動力,催動這些全球最成功的人士不斷向前,即使面對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壓力也不退縮。但尼森教授也承認,這種模式“并不可靠,也不足以成為科學”,更多的是一種直覺。
至于其他的動力,尼森教授還提到“擁有大量精力與注意力”,這也成就了大量富豪的成功和出人頭地,英國一群白手起家的超級富豪,就是最好的佐證。
看看下面的故事。從出身看,賣天線和電視機起家的ailun爵士,與維珍集團創辦人lili爵士真的是天壤之別。前者出身倫敦東區的政府公房,父親是一名吃苦耐勞的裁縫,后者出身于優越的高級中產階級家庭,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但只要掀開蓋子就可以發現,推動兩人的動力(尤其是在逆境中)是相同的——休格必須擺脫生活的貧困,布萊信必須超越社會的期望。
但他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尼森表示,中產階級出身、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孩子很難變成億萬富翁,因為他們缺少動力,他們通常會在文化上受到限制,無法在傳統范疇內獲得成功。“一般而言,成為億萬富翁的關鍵,是擁有獲得成功的堅韌不拔的決心,”尼森說,“關鍵是要渴望賺錢,不揮霍或將它留給后人,而要把錢看作自身價值的象征。因此你的錢永遠賺不夠,因此沒理由停止追求更多的財富,即使困難重重也繼續前進。
維珍集團的創辦人布萊信也曾面臨危機,但他一直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以至于他的帝國涵蓋眾多分支業務,包括手機、火車、汽車、航空以及結婚禮服(為什么不賣呢?),但令他非常驕傲的是,這個業務廣泛的帝國里從未有公司倒閉。這位英國最有名個性最獨特的企業家現年55歲,非常熱衷參與各種高調的媒體作秀和宣傳,并時常提出石破天驚的想法,最新的例子就是將游客送上太空。
通過金錢尋求安全感,這是一種金錢永遠無法滿足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聽起來像一種病。
尼森教授在研究中還提出一個理論——金錢帶來的安全感。他們試圖通過金錢尋求安全感,但這是一種金錢永遠無法滿足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聽起來就像是種病。這樣的理論有助于解釋,億萬富翁們為何在有了很多錢以后還不會功成身退,為何不買私人飛機和豪華轎車。
當休格于1991年買下托特納姆熱刺足球俱樂部時,已經是億萬富翁了,這之后的10年,他說都白白浪費了,并不是他虧了錢(事實上他賺了,他賣掉了俱樂部大部分股份,只留了一點點)。他自己承認,沉迷于足球和承受球迷苛責的過程,迫使他忽視了另一只球——他的Amstrad公司。在買下球隊之后,Amstrad公司業績暴跌,整整虧損了7000萬英鎊。“不管怎么樣,我絕無可能放慢腳步,我從心里就不允許自己這樣做。”ailun曾如是說。
超級富豪的法則是,控制一塊資產并增加它的價值。就像有人立志要成為奧運冠軍一樣。
成功的華爾街投資者、《如何成為億萬富翁》一書的作者馬丁·弗里德森還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全神貫注、集中注意力,是億萬富翁與眾不同的一個特征。他們必須關注風險,但那還不夠。核心在于控制一塊資產,不一定要廉價獲得。很多人能夠理解并遵循低買高賣的法則,但超級富豪的法則是,控制一塊資產并增加它的價值。從個性角度講,就是盯住目標,就像有人立志要成為奧運冠軍一樣。”
亞馬孫創始人、41歲的杰夫belis無疑是最符合這一標準的富豪。他從父母那里拿了30萬美元創辦公司,差不多是他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但這樣的賭注獲得了驚人的回報。亞馬孫1997年上市時趕上了網絡泡沫,到1999年,它的股票已超過原價70多倍,belis的身價也很快高達100億美元。
belis是聰明的,按他自己的話說,是個“呆鳥”(goofy)。他和布萊信一樣,出了名的冷靜和幽默,喜歡嘗試各種銷售和營銷新方法。belis當年上的是天才兒童學校,后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
在沙啞的笑聲和自我調侃的背后,是發人深省的往事。belis快30歲時賺了很多錢,成了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TrustCompany)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隨后他去了一家專門從事復雜金融交易的公司。當時是上世紀90年代初,belis在那家公司注意到了互聯網,當時美國軍方開發了互聯網,然后被用于學術界,但幾乎沒有商業應用。他還注意到,互聯網的使用在飛速增長。賣書正是適合進入的空白領域。在這個超級富豪身上就發現了注意力產生的動力。
但同時,弗里德森認為,成為新一代的富豪正變得越來越困難。但有件事是肯定的:和現在的富翁們一樣,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將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在我們這些人都去打高爾夫球了,他們卻還在投入無窮的精力在奮斗和打拼。(創 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