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從古至今演繹出無盡的傳奇故事,更是培育了無數風流人物。張新紀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農民,卻從新鄉農村一直闖蕩到大上海,在中國防腐業大顯身手。
短短二十幾年,他完美地演繹了“鯉魚躍龍門”,成為上海灘有名的防腐大王、上海同濟大學的兼職教授以及身家過億的企業家,帶領長垣人將防腐業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并帶出100多個百萬富翁。
●盯上防腐業巨大的市場缺口
中國防腐業每年260多億美元的市場缺口,吸引張新紀投身這一行業。他開始演繹一位農民“鯉魚躍龍門”的創業生涯。
長垣縣位于黃河流域的“豆腐腰”區段,昔日肆虐的黃河水曾讓長垣人背井離鄉,在全國各地留下了掙扎求生的足跡。而長期的浪跡天涯,也讓長垣人具有強烈的致富沖動。
1955年,張新紀出生于長垣縣苗寨鄉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迫于生計,他初中畢業后就帶領家鄉的幾個伙伴出外闖蕩,人手一把刷漆的刷子,在山西、陜西等地從事縫汽車篷布、刷油漆等防腐防水行業的初期業務。
1981年,在外闖蕩多年的張新紀告別了信息閉塞的北方,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由于有了一定的施工經驗,他很快就承攬到了廣東大寶山礦索道的防腐業務。憑著河南人吃苦耐勞、敢拼敢闖的精神,他帶領六七個工人,用90天完成了這個工程,賺了9萬元。這也是他賺取的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3年7月,張新紀從一份調研報告中得知,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9000多億美元,中國的損失為260多億美元。具有商業頭腦的張新紀,想到自己的家鄉有做防腐工程的傳統,就決定涉足這一領域。
于是,他從家鄉招收了幾十名有一定業務基礎的農民,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相繼承接了廣東北江大橋、西江大橋、陽春石碌銅礦、韶關鋼鐵廠等項目的防腐工程,開始了創業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