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可是王錦紅這一變,卻變出了周圍人都沒見過的東西——今年4月份,學醫藥的王錦紅在金鳳區開了一家叫做紫河軒的人胎盤制作中心。由于人胎盤代加工這一產業的特殊性,紫河軒自開業以來,一直充滿著爭議,甚至有熱心市民投訴到藥監局,要求查查紫河軒是否合法。“其實我就是個普通的創業者,只不過我所從事的行業、我所找的項目,都是新生的而已,”王錦紅說,“我只是簡單地把產婦家人送來的胎盤,加工成膠囊,收取一定的加工費用。并沒有很多人想象的貓膩,而且我這里也不賣胎盤。”
A 窮則思變
幾年前,王錦紅和丈夫從農村來到城市,不久,兩人在金鳳區買了房子安下了自己的小窩。可是,當兩人愛情的結晶誕生之后,問題便出現了——王錦紅的工作單位在永寧縣望遠鎮,每天奔波之余,無法照顧孩子。另一方面,王錦紅工資不高,兩口子日子平時就過得很緊,現在添了一張嘴,經濟更加拮據了。“當時我們就在想,每個月賺的錢不多,照顧不了孩子,家里經濟也特別拮據,還不如自己辭職干點什么,這就叫窮則思變吧,我想每個創業者都有這么一個思變的過程。”
“那時候我就在想,干什么能養活我自己,還順帶著把家里人的工作一起解決了。開飯館?不行,我們沒那個技術和資金,而且也不一定能賺到錢。開商店?我們沒經驗,最重要的還是沒資金……”就在王錦紅苦惱的時候,幾個朋友的電話讓她腦中閃過了一個靈感,“我生下孩子后,讓老公把孩子的胎盤做成了膠囊,效果不錯,很多同齡的朋友聽說這個事兒之后,都讓我們幫忙,我一想,這不就是需求么?我要把它做成生意怎么樣?”
王錦紅夫婦做了周密的市場調查,首先是有市場,銀川市每年待產的產婦大約有6000人~8000人,按每人的胎盤150元的制作費來算,一年銀川就有90萬元的市場,即使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做(胎盤膠囊),他們也能收入30萬元,這比起原來的工作,可是強了幾百倍。第二,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不會打理這個(胎盤),而老人用瓦片煨的方法,不衛生,營養損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