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煥昌作為民族自尊心極強的游子,把經營國貨作為自己在香港的發展方向。經過數年的艱苦創業,1958年開設永成國貨有限公司,1960年開設大成行有限公司,以后幾年又相繼創辦了大華行有限公司、新梅行有限公司。從此,他鴻圖大展,崛起于香港企業界。據粗略統計,自1979年以來,他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和公益事業總共捐資達2000多萬元。日前,記者專訪了羅煥昌先生。
灑脫的財富觀
記:羅老,作為曾經坐在您捐建的教室里念過書的一介清寒學子,19年后的今天能夠采訪到您,我感到非常榮幸。您的捐獻行動和大陸的改革開放相伴生,一是捐款早;二是帶動力強。我在互聯網上搜集到家鄉人評價您的一則留言,上面寫道:愛國愛鄉,熱情為桑梓,辦實事、做好事盡心盡力,積極帶頭捐建家鄉的許多大型工程,可敬。您為何特別支持教育事業?
羅:有句話叫做“施人謹勿念,受恩切勿忘”,我時時謹記于心。知識能夠改變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命運。不論哪個國家,缺乏教育就缺乏人才;沒有人才就無以圖強。30年前處于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尤其如此。
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很好,特別是數學經常考100分;12歲考上興寧一中,全村14人考上4人,老師高高興興來報喜。阿婆說,下一餐吃什么都不知道,哪里有錢供他上學。我聽到后蒙在被子里面暗自流淚,偷偷哭。后來做工后我還喜歡讀書,利用抗戰時的防空燈,偷偷看《增廣賢文》、《薛仁貴征西》這些書本。
我沒有上高中繼續接受教育,是一輩子都感到非常遺憾的事,所以總想做些事情來補償。這或許就是我熱心教育的動機。
記:我看您在香港住的是一個普通的小區,住房面積不大,陳設也很簡樸。幾年前,您為我市興建客家公園慨捐50萬元。當時您已年逾八旬。您的做法是不是有些另類?一個人應該具有怎樣的財富觀?
羅:有梅州市領導說這是高風亮節,我不敢當。假若“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我認為那是很可悲的事。我生于困苦之家,長于患難之秋,然而立志要自強不息。我總有一種想法:事業小有所成后,一定要做到“達而不奢,兼濟天下”。所謂做好事為快樂之源,快樂為健康之根,健康為求財之本,求財為做好事之基。因此良性循環,財富越來越多,做好事就有基礎,心情便愈來愈快樂,身體便愈來愈健康。道理就這樣簡單而具奧妙。我現在想的就是如何多做好事,力爭多活幾年。
記:您人緣好、威望高,不僅自己捐款,還發動廣大華僑、港澳同胞捐資支持家鄉各項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
羅:這里面沒什么,主要是他們看得起我。如田家炳先生在興寧捐巨資興建田家炳中學,我在其中做了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1989年,為進一步辦好嘉應大學,我作為發起人之一,由在港鄉賢募集逾千萬港元,建造了嘉應大橋,把收取的過橋費作為該校的常年辦學經費。最近,李有權先生為梅州市中醫院捐資500萬元,我也從中牽了線,還準備動員他在興寧捐資。
火熱的中國心
記:您初到香港,夫妻兩人只是經營幾個小攤檔。后來是哪些因素促成您走向經營國貨的?
羅:我小時候輟學后到舅父在縣城的店里打工,14歲到興寧北部山區羅崗、羅浮做生意,把副食品挑到該地售賣,再把山區的大米、山茶油、木材運到縣城,從而熟悉和掌握了一些經商的基本規律。這段時間的從商經歷,可能對我以后一生從事貿易產生影響。
其次是1951年老婆來到香港,當時我經營的只是個小攤檔,看我辛辛苦苦也賺不了幾個錢,很是痛惜我。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祖國為了在香港開拓國貨市場,發動商家經營國貨。于是我們兩人一合計,暗下決心,把推銷國貨作為以后發展實業、成立公司的方向。
記:19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為在香港開拓和發展國貨市場,您主動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把自己經營國貨的利潤率從國家允許的范圍內下降二、三個百分點。這種明擺著讓自家吃虧的事,您為什么愿意去做?當時同行之間有什么說法?
羅:這是我骨子里的愛國思想使然。我剛到香港不久后發現,要想在這里立足,沒有文化不行,沒有真才實學也不行。為此,在香港闖蕩一年多之后,我于1951年考入中業夜校,學習文化知識,學習高級成本會計、統計、金融等專業知識。當時郭沫若雖已赴京任職,但還是學校掛名董事長。我的愛國思想就是在那里培養的。我自己直到現在依然擔任中業夜校校友會會長。
當時在香港做國貨生意的大多數都是愛國者,包括劉錦慶和余國春的父親等亦是如此,我們的商行做生意時都是掛國旗的。對于讓利一事,大家也這樣做,為國分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有錢賺就不錯了,因此同行之間哪有什么說法。我在這方面可能做得出色一些,所以得到北京輕工業總公司以及國內香港代理公司的贊賞,由此擔任了好長時間的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中華進出口商會會董、香港樹膠塑料鞋業商會會長等職。這是商界人士對我的莫大信任。
記:您創辦的“大成行有限公司”,有一句婦孺皆知的廣告詞——頂天立地。這是否表達了您的家國情懷?
羅:這個廣告詞實際上是對自己多年來所經營的主要項目——雨傘(頂天)和膠鞋(立地)的戲稱。此前和好友劉錦慶、黃兆豐(浙江慈溪人)合辦過慶豐昌商行。開設大成行確定“頂天立地”廣告詞時,最初靈感是由黃兆豐無意中想到的,他的意思是我盡管個子不高,但作為堂堂男子漢,大可在香港頂天立地。當然后來我經營大宗國貨產品時,已經引申為我心愿的寄寓:做好國貨生意,愿祖國早日富強,在世界上頂天立地!
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已無法體會我們這一代人的感受,也許只有經歷過殖民統治的時代,才能深刻體會到“矮人三分”的真實含義。因此這句廣告詞,既是希望自己能頂天立地,同時更是希望中國人能頂天立地、中華民族能頂天立地、祖國能夠頂天立地。所幸的是上蒼眷顧,我活得比較長,終于在晚年看到了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天。
記:您怎樣理解愛家、愛鄉、愛國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羅:我所理解的三者之間的關系,正如陳立夫先生所說:“把忠心呈給國家,把孝心交給父母,把愛心供給家人和大眾,把恒心付給學問和事業,把信心留給自己。”
客家地區有一首平實動人的民謠:“父母不親誰是親,不敬父母敬誰人?你敬父母十六兩,子女還你足半斤。”我7歲喪母,“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何等令人痛心的事!1992年的母親節,我們夫婦與侄兒羅新文出資合建老家“花螺墩母親堂”。當然,這個“母親”并非僅僅指我的母親,而是指所有經歷過苦難命運和坎坷人生而又具有勤勞儉樸、吃苦耐勞傳統美德的所有客家婦女。1987年,我與劉錦慶、劉宇新合資贊助出版編印了《我的母親》一書。該書收集了近百年來包括毛澤東、朱德、蔣介石等中國名人懷念母親的文集,內容十分感人。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認為一個連自己的家庭和身邊人都不會去愛的人,很難理解他會愛鄉、愛國。因此,愛家,才會愛鄉,并最終才能談得上愛國。
豁達的人生觀
記:何冬青先生對您的人品大加贊賞。他說您有一個特點,極喜歡去發現您身邊每一個人的長處,也就是說您喜歡給別人“戴高帽”。待人看事,一邊是拿著放大鏡,看到別人的長處就放大;一邊是好像拿著一個顯微鏡,對人的短處呢,就調轉鏡頭來看,就縮小了。
這種憨厚秉性是不是您成功的一大因素?您認為在商海打拼,還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羅:這是朋友對我的溢美之詞,但對人對事寬容可能是我的一大特點。我總想:要想對他人的過錯不發脾氣,就必須養成原諒他人的習慣。這是在社會上尤其是生意場上立足乃至取得成功的一大要素。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事業上就有發展。比如1960年我擴大創業基礎時向夜校的同學借錢,開口借4000、5000,他們有的給8000或10000,終于籌集到30萬元,成功創辦了大成行。
記:您今年八十有五了,聽說游泳和打乒乓球是每天的必修課。最近您在自己的隨筆中寫道:“過去的我是堅強勇敢、斗志昂揚,不怕狂風暴雨,不怕地動山搖,向著事業往前沖;而現在的我是胸無大志、吊兒郎當、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隨遇而安、心平氣和、淡泊名利。”這些看起來有些玩笑意味的話語,道出了您怎樣的心態和人生觀?
羅:我實際出生于1924年1月,當年入港時因為怕港英政府不批準,才把年齡改小一歲。按照客家人的計算方法,今年實為86了。1949年到香港,至今年剛好60年,一個甲子輪回。人至晚境,氣弱血衰,不服老是不行的。我現在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主要是游泳和打乒乓球,偶爾練練書法,字雖然寫得不好,重要的是保持動腦、保持精力。所謂生命不息,學習不懈;奉獻不停,運動不止。比起請吃飯,或許請你們打場乒乓球,更受歡迎。
人對社會有兩種態度:第一種人是以悲觀的、消極的態度看世界;第二種人永遠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看世界。只要樂觀地、積極地看世界,這個世界很美好、很可愛;你如果悲觀地、消極地看世界,這個世界很可怕。生命盡多不如意事,要選擇陽光和快樂,悲傷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使人渺小。
永遠的客家情
記:對于梅州山區來說,有您這樣熱心桑梓事業,又樂于發動他人捐資家鄉建設的鄉賢,的確很幸運。現在,年輕一代港澳臺同胞也需要老一輩來帶動。您認為老一輩港澳臺鄉賢該如何發動第二代、第三代同胞關心桑梓事業?
羅:這確實是一個讓我擔心的大問題。我認為客家人有其獨特的氣質、風格作風和品德,例如勤勞勇敢、艱苦創業、白手興家、崇尚文化、慎終追遠、團結對外等,當然愛國愛鄉是最為突出的。所以傳統的繼承很重要,比如2009年春節后,我帶領子女回老家,有意讓長子在寧中中學通過省一級學校的驗收大會上代表我講話,就是刻意為之之舉。
文化傳承的作用亦不可低估。客家文化有其獨特的魅力,我時時心向往之,可惜兒子、女兒會講客家話,到孫子一輩就只會講粵語、國語,不會講客家話了。我過年、賞燈節時鼓勵他們講,我說講一句獎100元,但他們還是不太愿意講,我也很無奈,拿他們沒辦法。至于客家山歌之類的曲藝,我喜歡聽,每天聽幾段。他們早就不愛聽了。
記:全球金融風暴對客商的企業經營產生較大影響,在這樣的大氣候下召開客商大會,您有什么寄語?
羅:金融風暴對所有企業家都會有影響,經濟危機對企業家來說,一生之中肯定會碰到好多次,沒必要驚慌失措。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大家不要急著往前沖,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坐下來思考,研究研究,尋求應對之策。客商大會的召開正好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和交流的平臺。
此外,有梅州市委市政府強力組織,有海內外客屬社團、商會大力支持,有其他客家地區的密切配合,我相信客商大會一定能夠成功。組織、推動工作要靠商會、社團的中青代年輕一輩,我自己老了,幫不了大忙,但一定會盡一己之能,出錢出力,義不容辭。同時我會努力保持健康身體,爭取屆時回去參加大會。(陳嘉良)
羅煥昌內存
男,漢族,祖籍興寧市寧新鎮花螺墩。廣東省第六屆、第七屆人大代表、第四屆政協委員、旅港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中國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