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夏末,時值“文革”,23歲的毛頭小子鄒節明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桂林中藥廠(三金藥業前身),工人身份的他,每月領著屈指可數的一點工資。2009年,鄒節明趕上了中國股市第7次IPO重啟頭班車,其自身及親屬直接間接合計持有的三金藥業44.53%股權,將通過此次公開募集資金,從股市上直接獲得近3億元的賬上財富。
整整43年,鄒節明一步步建立起了鄒氏家族的財富版圖。
發掘民間偏方
先驅,總有異乎常人之處。鄒節明的異常之處在于,他從小就對中醫中藥有著濃厚的興趣。
1943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的鄒節明,幼時即在自家相鄰的吉春堂、同濟堂等藥店耳濡目染,藥師的“神農嘗百草”、李時珍的采藥故事常常會激起這個聰慧孩子的無盡遐思,而作為中醫世家的舅舅,更是讓鄒節明從小就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讓他在上學后迷上中醫藥書籍并沉淀為自己的志向:做現代李時珍!
1961年,鄒節明如愿考入武漢大學生物系藥用植物專業。他回憶說:邁進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我就看到了一個李時珍的肖像,就在正門的正廳上面,當時看了以后我就非常激動,我想進入大學以后,應該對李時珍的,對中醫藥方面的書籍,我要努力學習,如何將它與現代的科學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是我今后在未來的大學生活當中,應該專注和努力的地方。
懷著揭開少年時心中奧秘的愿望,鄒節明在五年的大學生活中,通讀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其他一些有關中醫藥的經典書籍,通過對古方名藥、經典病案的學習,更加堅定了他要用現代科學知識去探索中醫藥神奇的決心。
1966年,鄒節明大學畢業來到了桂林中藥廠,作為藥廠的第一名大學畢業生,他到來的第二天就來到了煉蜜車間。當時的煉蜜工種在藥廠里,可算是個技術活兒,那些有經驗的老師傅在把蜜熬到一定的程度時,用手一沾,然后看拉起來的絲,根據絲的樣子判斷什么樣的蜜丸需要把蜜熬到什么程度,就是這樣一個要憑多年經驗才能掌握的技術活兒,鄒節明幾個月就將它推廣到了全廠。
廣西藥用植物種類僅次于云南,世居于此的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習慣用民間草藥治病。對此,鄒節明每次出門,都時時注意,處處留心。1970年年初,鄒節明出差去廣州,車過湖南時,他遇上了一位老大爺,手里拿著幾包剛從集市上買回來的藥,并且說這種藥治療尿路感染的效果很好,這讓細心的鄒節明不禁為之心里一動。
鄒節明說:“我當時就把他的藥打開來看,看的時候,我就發現它有十多味藥,但其中有三味主藥和我們桂林空軍醫院治療尿路感染的一個非常好的湯藥處方中的主藥是相同的,這時我就萌發了一個想法,在湖南一個縣的圩上都用這個藥,那么在廣西肯定也有人用這個藥,這里面恐怕會有研究的苗頭。”
鄒節明回到桂林就開始了他的研究與設計,并與有關單位合作,三年后,一種治療尿路感染的良藥——三金片研制成功了,并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的科技成果獎,這使得桂林中藥廠和鄒節明本人一時間在全國同行業中聲名鵲起。
如果說三金片的研制成功是使業內人士認識了鄒節明的話,那么西瓜霜生產工藝改造的成功,則使鄒節明真正地走進了千家萬戶。西瓜霜是我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治療口腔、咽喉疾病的良藥,但傳統工藝上西瓜霜的獲得,不僅取霜率極低,生產周期也很長,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時候,國內外生產西瓜霜的廠家都已經相繼停止了生產。就在這一古方良藥瀕臨絕境的時候,鄒節明抱著拯救傳統中藥的使命提出了要對西瓜霜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造。
1985年,經過8年的攻關,鄒節明帶著他的助手,攻克了西瓜霜新工藝。在全國首家實現西瓜霜的工業化生產,并且新工藝生產的西瓜霜質量和療效都明顯優于傳統工藝霜,這一項目成了我國中藥炮制改革的典范,隨后,他又以西瓜霜為主藥,相繼研究開發出西瓜霜潤喉片、桂林西瓜霜等新中藥產品。一時間,鄒節明西瓜霜大王的稱號也傳遍了全國。
廣西民間有種“拐子藥”,據說小偷行竊前吃了不怕挨打,實為治療跌打損傷的良藥。鄒節明知道后,重新組方,分別研制出治療跌打損傷外用的“雙虎腫痛寧”和口服的“三七血傷寧”。
1998年,鄒節明成為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他正式提交了《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促進中藥產業現代化》的提案,這份提案不僅表達了鄒節明對中藥現代化發展方向的真知灼見,同時,也告訴人們,面對一個新的世紀,鄒節明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更加遼闊的未來,在他的心中,弘揚中國傳統醫藥文化,是他畢生的追求與理想。2001年5月22日,鄒節明被聘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客座教授,這為他的人生畫卷又添上了一筆生動的色彩。
有人說,三金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有一個集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和經營專家于一體的優秀的領頭人,而鄒節明說,他的一生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始終從事著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