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叫他“小馬”,因為他年輕,也是為了與他的父親“老馬”區別。小馬1968年出生,1991年到布達佩斯,算得上年輕的老布達。創業對于很多嬌生慣養的城里孩子而言,還是太苦了。像小馬這樣堅持留了下來的城市孩子為數不多。
初到匈牙利,語言不通的小馬找到了一份中餐館洗盤子的工作!懊刻煜磶浊盤子,手永遠都泡得皺巴巴的。幾個月的時間,我把一輩子的盤子都洗了!毙●R的愿望是離開洗盤子的位子,進入隔壁的廚房。他的付出很快得到了回報。幾個月后,小馬成了切菜的三廚。一年多之后,他就成了分店的大廚。
小馬在廚房前前后后工作了近兩年。那是他迄今為止最辛苦的兩年。
身體上的累只是一部分,對家的思念最難排解。“那時通訊不夠發達,用的是投幣電話,通話效果很差。每次給家里打電話,都手忙腳亂地不斷投幣。要‘喂’無數次,要不斷重復‘你們好嗎,我挺好的’這樣的問候。每次撥號碼時,心都激動得要跳出胸口。可真通了以后,又不知道說什么好。一通電話下來,錢花了不少,話卻沒能說多少。”兩年后,帶著餐館打工的積蓄,小馬走進了市場,開始鞋類貿易。這時的小馬,匈語開始有了進步。與匈牙利女友的交往也讓他的匈語進步飛速。
1998年,馬氏父子創建了“雨露”品牌,主營雨傘雨具。在大家盯緊每一次發貨的利潤時,馬氏父子頂住壓力,注重質量,犧牲了眼前利益,做出了一個長久的品牌——“雨露”。如今,“雨露”已經穩穩占據匈牙利雨傘雨具市場的半壁江山,并輻射到周邊國家。
23歲到布達佩斯,如今,小馬在這里已經生活了近20年。不夸張地說,他的成長是在這里完成的。所以,相對于一些年齡大些的華人而言,他比較容易融入當地生活。
小馬樂意嘗試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不排斥匈餐,可以驅車十幾公里到城市邊緣的一家小餐館享受那里獨有的石頭烤牛排,也可以顛簸一兩百公里去酒窖品嘗匈牙利的美味葡萄酒。他有很多匈牙利朋友,他愛看匈語電影,常常約一個匈牙利朋友陪他一起,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隨時請教。
朋友們對他的評價總離不開“熱心”二字。他同時在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匈牙利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和中匈友好協會擔任職務,做的基本上是出錢出人出力的事兒。小馬的熱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今年祖國60周年大慶,小馬受邀歸國上天安門觀禮臺觀禮。
在匈牙利的華人因為跟國內聯系緊密,能夠及時體會到國內的發展,看到國內的機會。小馬正是這樣一個相信自己將來的發展一定離不開中國的華人。
北京和布達佩斯,無論回到哪邊的家,他都不會覺得失落。北京,是他出生的地方,那里有他的青春歲月。布達佩斯,是他成長的地方,這里有他的人生歷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