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李今生 編著
出 版 社: 現代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9-1
I S B N : 9787802445475 家
定價:¥29.80
編輯推薦
從網易創辦到身價逾億,丁磊用了四年時間!從白手起家到中國首富,丁磊用了七年時間;他經歷了從冰點到沸點;他創造了丁磊傳奇,他創造了丁磊速度。網易的發展讓人看成是一個奇跡,一個傳奇。
丁磊精彩語錄:
人生是個積累的過程,你總會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我對機遇的看法是:強者創造機會,智者抓住機會,弱者等待機會。
企業最后是被誰打死的,是自己把自己打死的。
動作可以慢,但戰略一定要正確,看準了再跟上去,這樣風險比較小,這樣別人犯過的錯誤就不會再犯。
一個人的生活就像在大海里航行。如果連你自己的目標都不知道在哪里,那么,任何風向對你來說都是不順的。
內容簡介
12年前,在互聯網行業,有一棵小草破土而出,幾經掙扎和奮斗,如今,這棵小草吐露出勃勃生機,并蛻變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6年前,美國《福布斯》和胡潤富豪排行榜,雙雙把一個跌進貧困深淵的窮小子排在中國大陸富豪榜首,當時他32歲,成為最年輕的富豪。
2009年5月,當全球遭遇金融危機,許多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紛紛破產倒閉,他仍躋身于2009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位次由2008年的62名上升為2009年的20名。
如今,他賬上蟄伏60億元的現金和存款,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現金資源第二充足的企業。
他就是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網易的CEO——丁磊。
“中國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公司”,這是網易2000年登錄納斯達克時在招股說明書中對自己的定位,至今,這個定位一直沒變。技術過硬,這是丁磊成功的第一個條件。丁磊靠技術起家,他癡迷于技術,從創業到現在,他每天都在關注互聯網的新技術,密切跟蹤互聯網技術新的發展方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丁磊的身上有很多浙江商人的特質,他天生就具有敏銳而長遠的商業眼光和市場洞察力,他能體驗式地觀察和了解市場,站在用戶的角度開發產品,這是他創富的第二個條件。技術和市場一經結合,他的高科技產品便順利變成商品,從而走進千家萬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
丁磊從一開始起就以一種低調務實的態度經營自己理想中的互聯網帝國,在短短12年間,他不斷推出新產品,不斷優化和更新已推出的產品,他要把每一種產品都做到極致。
丁磊并不看重財富榜上的排名,他始終關注的是自己的產品,關注的是社會責任,即使在他擁有上億現金的今天,他依然還在互聯網這塊土地上奔跑、耕耘,不斷夯實他的互聯網王國的地基,同時為人們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
如今,丁磊的名字已經和網易聯系在一起,網易就是丁磊,丁磊就是網易。
本書與大家一起分享網易從3個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幾千人的互聯網王國,其間所經歷的坎坷和風雨,以及最終走向輝煌的過程;解析丁磊從普通人到商業巨子的成功蛻變過程以及他作為新經濟領軍人物的成長、成熟過程;學習他成功創富的商業手段和智慧謀略。
可以說,丁磊的成功,堪稱為創業者的楷模,網易的發展壯大,為中國本土化企業如何成長提供了一個范本。
作者簡介
李今生,財經評論員,新經濟觀察者,長期從事企業案例研究,撰寫并出版多部著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艱苦創業,砥礪心志
一、夢想從這里開始
二、讓人羨慕的“鐵飯碗”
三、去廣州漂泊
四、靠“免費”賺錢
五、網易,讓上網更容易
六、揮師北上,躋身門戶前三甲
第二章 自古英雄多磨難
一、生死納斯達克
二、人事風波:高層人事震蕩
第三章 臥薪嘗膽,拓展業務
一、短信:別小看4分多錢的利
二、游戲:睡覺都賺錢的行業
三、走出停牌的陰影
四、跌倒了抓一把金
第四章 技術為王:締造網絡神話
一、“163”郵箱:我的郵箱我做主
二、六大郵箱品牌組合:從先驅到變革
第五章 誰與爭鋒:游戲爭霸天下
一、大話西游:撐起國產網絡游戲一片天
二、群雄爭霸,割據天下
三、游戲多元化發展,開拓游戲地盤
四、橫刀奪愛:拿下魔獸代理權
第六章 回歸門戶.網聚人心
一、改版門戶:做出自己的特色
二、從內容入手,苦練內功
三、網易電子商務:讓用戶享受購物的樂趣
四、聊天世界冒出的“網易泡泡”
五、網易博客:我的生活,我的家
六、“有道”搜索,開啟“順暢搜索之旅”
第七章 互聯網的助推器
一、從臺前到幕后的角色轉變
二、重出江湖:成熟的少帥風范
第八章 將責任融人事業
一、財富巨子的精神世界
二、最年輕的慈善家
三、為公益事業養豬
四、收獲人生的金子
附錄 網易大事記
參考文獻
書摘插圖
第一章 艱苦創業,砥礪心志
一、夢想從這里開始
人人都有夢想,但實現夢想必須有付出努力的實際行動;否則,夢想只能是空中美麗的海市蜃樓。丁磊的早期教育和他步人社會之前養成的思考習慣,為他今后的事業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
1.丁家出了個“神童”
浙江奉化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的東海之濱,四周有天臺山脈和四明山脈連綿環繞,將小城奉化呵護在環抱中,勾勒出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奉化城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1971年10月的一天,一聲清脆的啼哭聲劃破寂靜小城的上空,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給丁家老少帶來了喜悅和希望,孩子的父親更是喜不勝收。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生兒子可以繼承父業,光宗耀祖。按照父親的設想,兒子長大以后一定要像他一樣成為一名有出息的工程師。
丁磊的父親是國營奉化食品廠分管技術的副廠長,這是一家有1500人規模的大廠,生產的食品主要用于出口。
從丁磊記事起,父親每天都在忙著跟外國公司談判、做生意,整天都在研究如何提高產品質量以應對市場競爭的問題,整天都在考慮如何讓產品達到美國FDA標準,以順利通過美國方面的質檢等問題。父親忙于工作的身影早就在他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好奇本來就是小孩的天性,丁磊的好奇心從小就沒有遭到父母的干涉和壓抑,反而總是得到父母的鼓勵和啟發。從小,丁磊就在這個知識分子家庭的良好氛圍下茁壯成長。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丁磊沐浴在全家的關心和寵愛中,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
丁磊從小就喜歡無線電。當他四五歲的時候,家里的電子管件、半導體之類的東西都成為他手下的玩具。他非常好奇地感到:“收音機為什么靠一個小板就能發出聲音?”、“手電筒為什么會發出亮光?”他要把它們拆開看看,然后再組裝起來,他每天都沉浸在這種“探索發現”的世界里,沉浸在那種創造與拆毀給他帶來的快感里,樂此不疲。
而他的父親對他的“破壞”行為不但沒有責怪,反而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有時還會耐心給他講解,并手把手地把這種簡單組裝教會兒子。小丁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父母及時的啟發下得到良好發展,使他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在以后的人生中,丁磊面對每一次重大決策或復雜的事情,總愛思前想后。“一琢磨,總能琢磨出點東西來”是他對動腦筋的體會。
丁磊多年的“擺弄拆卸”終究沒有白費,還在上初中的時候,他終于自己組裝了一臺六管收音機,那是當時最“復雜”的收音機,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這項小小的“發明”,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四方鄰里都在夸獎說丁家出了個“神童”,長大以后一定是當科學家的料子。
丁磊沒有成為科學家,他成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之于他技術上的過硬。很多年以后,丁磊能夠創辦互聯網公司,并能夠在幾度沉浮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帶領公司闖過難關,一路奔跑,在互聯網行業創下多個“第一”,成為網絡新經濟的領軍人物,很大程度上同他對技術的癡迷分不開。
2.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
盡管丁磊非常聰明,但非常遺憾的是,他讀初中的時候,上的并不是重點中學,他所在的中學從來就沒有人考上過大學。背著沉重的壓力,丁磊學習非常勤奮努力,終于在高中時考上了重點中學奉化一中。但從普通中學考過來的他,剛開始時明顯落后于那些初中就在重點中學的學生。在奉化一中的第一學期,全班54個人,丁磊的成績是倒數第6名。提起這件事,丁磊還記憶猶新,他記得,當天他們6個就被老師留下來,被痛罵一頓,說:“為什么就是你們6個人拖了全班的后腿?”
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在隨后的歲月里,丁磊暗自發奮,成績慢慢追了上來,每次考試都有上升,從四十幾名,到三十幾名,再到二十幾名,一直追到十名左右,成績基本上穩定下來。1989年丁磊參加高考,他的成績只高出重點分數線1分,是全班第十名。
奉化一中作為省重點中學,教學設施比較齊全,在那里,學校有幾臺蘋果電腦供學生使用,于是那里的學生享受了普通中學所沒有的待遇。也就是在那里,丁磊的興趣愛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他對電腦的熱愛同樣表現出一種癡迷的程度,這好像是秉承了幼時無線電“發明”的技術因子,他接觸電腦,同樣顯示出極強的技術天分。他很快就成為學校的電腦高手。他喜歡玩游戲,也在蘋果電腦上編寫游戲程序,除此而外,他自學完了BASIC語言,積極參加電腦興趣小組。他在一次編寫軟件的比賽中獲得了第二名。
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許多在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人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后,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會出人意料地表現得非常出色。這種現象后來被人們稱為“第十名現象”。
專家對這種現象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在過去,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給孩子們拉榜排名,使學生們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因此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
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他們的思維大多比較靈活,學習也比較輕松自如,興趣愛好廣泛。老師不太注意這些學生,反而使他們有較強的獨立學習的能力,開發潛力也大。用一句話來解釋,“第十名”與尖子生的差別,實際上就是用5分力氣獲得8分收獲與用10分力氣獲得9分收獲的差別。
可以說,在整個中學階段,丁磊除了每天上學和在課余時間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更多的時間,是用在個人的小研究和發明上。在學校里,他的性格還有些內向,不愛拋頭露面,不喜歡張揚自己的本事,也不愛參加文娛體育運動,不喜歡把時間花在廣泛的人際交往上,與同學的交往都是泛泛之交,從不花時間去交什么鐵哥兒們。在丁磊的身上,很早就顯示出了一個技術人員必備的潛能和特質。
3.大學里養成的思考習慣
1989年,丁磊高中畢業。他的高考分數只高出重點本科線1分。這意味著,他需要慎重地填寫志愿。他從小就有當電子工程師的夢想,他從招生考試報上看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介紹。盡管成都離家較遠,但該校幾萬冊的電子專業類藏書深深吸引著他,他覺得有這么多書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于是丁磊就將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第一志愿填報。在填報專業志向時,丁磊很想選他喜歡的計算機專業,但父母提出建議:“什么專業都可以選,計算機不要選,因為計算機對人體有害,你每天坐在電腦前就像照x光。”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當時的計算機顯像管的輻射,對健康多少是有影響的。于是,丁磊就填了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通信專業。丁磊的愿望沒有落空,第一批錄取時就收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被分到了全校最小的系——微波通信系,一個系只有30個人。
因為選擇的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丁磊為此事郁悶了很長時間,好在電子科技大學有豐富的計算機藏書、一流的師資和技術的氛圍。課余時間,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圖書館。尤其是泡在外文科技類閱覽室里。他經常翻閱國外的雜志,科技類的特別是美國的計算機雜志,每一期他都如饑似渴地閱讀。通過閱讀,他開闊了眼界,拓展了視野,了解到“信息交換系統”,了解到Internet服務在未來將有廣闊的前景。
當時,關于互聯網的書還非常少,在丁磊的印象中,有關TCP/IP方面的書還要請別人吃飯才能借到,而且看書的時候要不停地做筆記,因為原版書非常少,能借到一本書就顯得特別珍貴。那時候,圖書館、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是丁磊大學生活的主旋律。
據丁磊大學時代的輔導員張陳興老師講,丁磊總是一副笑嘻嘻的面孔,他還是班里的團支部書記,樂于助人。張老師說,如果說丁磊能有后來的成就,應該歸功于他經常到圖書館翻閱外文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書籍,“他比別人早一步得到最新的世界科技動態,有關互聯網的信息也是從那里得來的。”
為了學習自己心愛的計算機專業,丁磊還經常去計算機專業蹭課聽。在大學期問,他幾乎自學了計算機專業的所有課程。而對于他的本專業微波通信專業,他卻習慣于課后補回來。往往是臨到考試前的兩個星期,他才借來同學的筆記,極力揣摩老師的意圖以及課上可能講述的內容。通常的情況是,他在兩三個星期便能掌握一門功課,并能駕輕就熟。
這種喧賓奪主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做法,反而培養了他獨立思考的習慣。日后他在創業開始搞互聯網的時候,由于互聯網的書還非常少,也沒有幾個人能教你互聯網是什么,很多東西就必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能獲得。
Goog1e(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說過,大學的教育就是告訴你如何掌握學習方法。如果掌握了學習方法,你永遠都有機會;如果你只是掌握一門技術,你極有可能被淘汰。
4.畢業前的選擇
四年的大學生活終于結束了。丁磊站在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上,他和其他學生一樣,面臨畢業之后是就業還是考研的選擇。據統計,重點大學里面的學生,往往是1/3出國,1/3考研,1/3就業。丁磊非常矛盾,要考研繼續深造嗎?那樣的話,可能更多的是從事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他的夢想一直是希望創辦一家電腦公司。可以自由地寫自己的軟件,開發一些電腦產品,然后讓很多人都成為自己的消費者,用上“丁氏電腦公司”的產品。
丁磊絕不屬于“書呆子”型的人。他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要不斷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將技術融人實踐。他在大學里學的“兩個專業”,不管是微波通信專業還是計算機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最讓丁磊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學里參加的課題組,在那里,他展示出較強的動手能力,尤其是在計算機編程方面。丁磊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馮林至今還記得丁磊留給他的一次印象。那是1992年冬天,丁磊正好是大四上學期,參加馮老師主辦的一個電磁場CI軟件的成果展示。參觀完畢,丁磊和其他幾個同學找到馮老師,希望馮老師將這個軟件交給他們做。丁磊的自信給馮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課題組,丁磊對計算機表現出癡迷的程度。他開始由興趣步人了專注的境界。當許多人都不知道編程是什么的時候,他已經能熟練地做一些界面的設計了。對計算機技術的情有獨鐘,展示了他專一的個性,而對計算機專業的投入,則培養了他穩重、踏實的辦事作風。
丁磊對計算機編程的興趣從這里展開,對他的評價也在大學時代逐漸顯現出來。馮老師說:“丁磊給我的感覺就是他不是個被人安排的人。”這樣的評價被他大學時代的室友伍浩進一步演繹,他說:“他的成績只是中上,他不張揚,但他的闖勁兒給人印象深刻,他的愛好就是編程。”
……
書摘與插圖
中級評論員
可惜了
個人評分: 閱讀場所:
發表于 2009-10-07 19:30如同眾多的創業先鋒,丁磊的經歷也應該具有傳奇性的。從163郵局到上市,從財務報告問題到大陸首富,從短信到網絡游戲。應該更有故事性。現在是信息時代,對名人簡單的講述簡直是在浪費資源。建議以后的有想寫傳記的人們好好靜下心來,寫出具有時刻的東西來。這樣也是對自己,對所寫的人,對讀者的負責。同樣是IT傳記,看看《DOOM啟示錄》是怎么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