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歐盟皮鞋反傾銷打擊了浙商制鞋業,全球金融危機讓浙商出口企業舉步維艱,這次迪拜沙漠風暴又再一次“教訓”了浙商。
迪拜爆發金融風暴,使曾于年初就已受挫的浙商再次遭受重創。有浙商表示,他們在迪拜樓市投資已損失近半,粗略估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迪拜曾以非常寬松的自由貿易政策和商業環境著稱,多年來吸引了不下于10多萬的華商前往淘金,而其中素以商業嗅覺敏銳著稱的浙商占據華商人數近一半,達5萬多人,其中來自溫州、臺州和義烏等城市。(2009年11月30日中國新聞網)
以中國的“猶太人”著稱的浙商,曾在國內掀起一陣陣經濟風浪,從最初上海的“炒房團”,山西的“炒煤團”,到大西北的“炒棉團”、“炒礦團”,從廉價的打火機出口到購買昂貴的私人飛機,幾乎什么樣的事兒,浙商都能搭上邊。在國內,幾乎每個地區都可以見到浙江商人興建的住宅樓、商場、貿易城、酒店、娛樂廣場。大興土本、奢華消費,浙商成為全國各級政府招商的座上賓,幾乎成為財富投資的代名詞。
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投機,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資源,哪里就有浙商。浙商是無處不有,無所不在。雖然是市場經濟的“先知鴨”,但在別人眼里,浙商卻是只會賺錢、不負責任、擾亂市場秩序的“鯰魚”。尤其是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產業的升級轉型,少數浙商奉行的“戰略空想、產業空心、資本空轉”的經營理念,越來越經不起市場競爭的檢驗。
更重要的是,極少部分浙商“賺銀行錢最爽”的“貸款折騰”、“炒作資源賺錢最快”的“過度投機”、“圈地蓋樓捂盤賺錢最多”的“地產炒作”,“捆綁政府好賺錢”的“以小搏大”,種種“不按規則出牌”的行為與理念,在全國乃至全球泛濫,甚至引發人們的慌恐。
“可怕的浙商”漸漸從敬意走向貶意。浙商,曾經的榮耀并非是未來成功的資本,昔日的“經營智慧”往往也會為未來醞釀“失敗苦果”,市場畢竟屬于那些有理性投資理念、有扎實經營素養、有強大實業支撐的企業家。過度的投機,只能賺一時,不能賺一世。未來的競爭,更多地靠的是能力而不是機會。迪拜的教訓也正如此。
想當初,浙商赴迪拜主要從事五金電器、皮鞋、箱包和小商品等的銷售,在完成原始資金積累及迪拜樓市崛起后,許多原本從事傳統貿易的浙商開始將目光鎖定地產領域。善于捕捉機會的浙商,在迪拜那股火爆的樓市中也是頻頻出手,甚至相邀家鄉的親朋好友參與其中。
更何況“炒樓花”本就是浙商們的拿手好戲。在“炒樓花”的狂潮頂托下,迪拜房地產市場自2003年對境外人士開放以后一路上揚。好一點的地段從原來的每平方英尺400-500迪拉姆,漲到1800迪拉姆左右,相當于每平方米2萬多元人民幣,到了金融危機之前的高點,每平方英尺達到了三四萬美元。
迪拜的樓盤交易不需要預售許可證,只要看到圖紙,就可以買賣。一般的情況下,投資者只需給開發商首付10%,3至5個月后再付5%至10%。二次付款后,很少有浙商繼續持有“樓花”的,往往馬上轉手。在這個過程中,300萬的樓花就可贏取100%的收益。
眾多的浙商在這里的沙漠中迷上了“擊鼓傳花”的地產游戲,在100%的暴利瘋狂中將驚人的泡沫引向爆破,一個建筑在棕櫚島、七星級酒店和世界第一摩天樓上的沙漠地產神話轟然倒塌。目前還不清楚在這倒塌的“廢墟”里掩埋有多少浙江的投資者。但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迪拜從事貿易的溫商就超萬人,起碼半數以上擁有或買賣過房產,按照平均每人買一套,而一套以100萬元計算,溫商在迪拜投資樓市的總額便達50多億元,而現在樓市縮水一半,那么起碼有20多億元資產見財化水。
正如阿聯酋溫商會會長陳志遠所言:“迪拜的市場主要面向阿聯酋及周邊的中東和北非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因此迪拜目前的危機對于浙商的傳統貿易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如果有影響,那也是浙商投資失敗而累及的。”“便宜貨”加“炒樓市”,手法與國內如出一轍。有“教訓”才會長“記性”,迪拜“教訓”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