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韜光養晦逆來順受絕地反擊
【48塊蒙牛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廣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會關注蒙牛的熱度再次升溫,蒙牛開始變得愈神秘,愈美麗。】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名字是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牛根生的蒙牛一成立,得知此消息還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開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面對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的三無環境,沒有人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老部下們義無返顧地加入了蒙牛的團隊。
剛過了8個月,1999年8月18日,蒙牛就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名字變為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猛增到1398萬元,折股1398萬股,發起人是10個自然人。按照出資額度排序,他們是:牛根生、鄧九強、侯江斌、孫玉斌、邱連軍、楊文俊、孫先紅、盧俊、龐開泰、謝秋旭。其中,鄧九強是呼和浩特市輕工機械有限公司的老板,給蒙牛提供冰淇淋、牛奶工業設備,后來投奔牛根生成了牛根生的副董事長。謝秋旭是廣東潮州陽天印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裝盒的時候,認識了牛根生,并且成為老牛的摯友,后來又和蒙牛合作,并且在一段時間之內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東。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與技術人才。
秘密談判,虛擬經營
萬事開頭難!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間53平方米的樓房內,牛根生從家里搬來了沙發、桌子和床,蒙牛的發展奇跡由此拉開序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他也知道自己的長板是人才。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激凌、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設備方面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老牛決定采取虛擬經營的方式,用人才換資源。因為伊利從中作梗,開始虛擬經營的幾次談判被攪黃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牛根生派楊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這家公司。通過他們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的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老牛是個明白人,借雞下蛋只不過是權宜之計!1999年1月到4月,身處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邊對遠在哈爾濱工廠的8人團隊遙控指揮,開始生產第一批蒙牛產品,同時搖身一變成了民工頭,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一片比較荒涼的不毛之地上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廣告牌被砸,因禍得福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覺醒來,主要街道旁邊的300塊廣告牌全是蒙牛的廣告: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討論“蒙牛”的余熱還沒有結束的時候,48塊“蒙牛”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廣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會關注蒙牛的熱度再次升溫,蒙牛開始變得“愈神秘,愈美麗”。當時的媒體記者順藤摸瓜找到了蒙牛的代言人,發現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經主管生產經營的副總裁牛根生。牛根生不愿意接受媒體采訪,但是很愿意和記者聊聊,聊的過程,記者發現呼和浩特竟然還有這樣一位極具個性的企業家。
蒙牛的廣告牌到底是誰砸的?牛根生沒有給出答案,在老牛看來,答案是眾人皆知,但他寧愿讓大家伙心照不宣。
蒙牛到底是誰的企業?牛根生說注冊人不是他,因為環境險惡不允許他出頭露面。
蒙牛是在克隆伊利嗎?牛根生說不是克隆而是補缺,他提到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寶馬和奔馳共同競爭卻能發展得更好的例子。
韜光養晦,得道多助
1999年初,牛根生雖然隱姓埋名躲在幕后,也沒有逃脫繼續受打壓的命運。競爭對手為了封殺蒙牛,爭奪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車半路被截,牛奶被當場倒掉。
為了減少沖突和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業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購標準、價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同時,牛根生啟動“中國乳都”的概念,通過公益廣告的形式打出“我們共同的品牌——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的口號,在眾多場合提到伊利時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邊,在所有的口徑上都將內蒙古所有的乳品企業打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烙印。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蒙牛贏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運和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大局捆綁在一起,抬高競爭對手的同時保護了自己。
牛根生又不是三頭六臂,他就是一天不睡覺,頂多也只有24個小時,他怎么能夠同時操作這么多事情而又讓陣腳不亂呢?
“一個人死了如果還可以重新活一次,那么第二次生命,他肯定能做成任何事情。重新做人不太可能,但是重新做企業是有可能的。我在做蒙牛之前,養牛、種草、干乳業,我已經做了21年,公司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我都經歷過。21年之后,我又重新從零開始做乳業,我就回過頭來想過去經歷的那些事情:當時,我每一年都做些什么事情,現在重新來做,做對的事情能否提高效率?那些曾經犯過的錯誤能否不再犯?這就是熟能生巧、厚積薄發。”老牛如是說。
我對伊利的感情不比蒙牛少
2003年,伊利為了慶祝股份制創立十周年而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令鄭俊懷和所有伊利人沒有想到的是,牛根生不請自去。老牛當場對伊利的員工說了一番至情感人的話: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伊利,在這里流過的淚、淌過的汗、灑過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說感情,我對伊利的感情,實際上不比對蒙牛的少。活動結束,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這套茶具如今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老牛辦公桌對面的茶幾上。或許這證明了老牛對伊利的復雜感情,或許這讓老牛始終要提醒自己些什么。但是,無論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這招情感行動收到了效果,至少是讓那些認識或者不認識牛根生的伊利員工對老牛有了些另外的看法。
捐獻股份的哲學思考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內地乳制品企業。按照《福布斯》的排名,當時牛根生身價1.35億美元,中國富豪排行榜107位。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在外界對牛根生的財富議論紛紛的時候,牛根生卻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10億人民幣,說不要就不要,老牛將他的散財之舉發揮到了極致。
2005年,蒙牛在董事會下邊又成立了顧問委員會,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各個部門年齡大的不適應崗位但有經驗的元老,都招進顧問委員會,老牛說:我是主任,這樣就會讓務實的就去務實,務虛的就去務虛。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老牛自導自演了一場人生大戲,只有老牛才知道自己能夠從這場戲里得到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