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吃話梅,我不喜歡受約束。”在北京朝外SOHO的辦公室內,頭戴鴨舌帽、身穿鉚釘衫的劉羽說,去年春節后,當時已27歲的她辭去了白領工作,在父母、朋友“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憑著一股“自以為是的執著勁兒”,開始了以話梅為主的量販式零食店創業。
2009年5月11日,劉羽和她的“梅完梅了”低調入駐朝外SOHO。創業一周年之際,她在博客中記錄:“一載的苦寒,得來了3朵梅花的綻放。我終于可以驕傲地宣布‘梅完梅了’創業成功!”如今,她的4家實體店鋪已在朝外SOHO、國瑞城、新世界女子百貨、翠微嘉茂落地生根,同名淘寶網店飛升至四鉆,團購銷售中曾創下日銷2.5噸花生的紀錄。
店內食品一律姓“梅”
2009年7月2日
兩個月的精心點綴,小店終于按照我的設計落成。打開橘色頂燈,店內的木桌椅、小冰箱、長書柜、格子貨架灑滿金光。我打算畫一張草莓形的POP海報,為新產品“梅莓”(草莓干)做宣傳。
今天上午,“梅完梅了”無意中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觀復”博物館館長、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先生。猜想他是沖著由國家一級美術師李呈修題寫的店名進的店,我一眼就認出了他。
“馬老師好!”我脫口而出。馬老師一愣,展露微笑。像招待其他顧客一樣,我邀請他品嘗話梅。吃到“梅酸酸”時,他面露喜色,得知這是一種泰國野梅,以味酸著稱,馬老師夸獎“名字起得好,有創意”。臨走前,他買了一袋“梅酸酸”,說:“開這樣一家小店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品位。”
開業近兩個月,不時有人問我,為什么店名叫“梅完梅了”?我想過“梅門”、“梅折”、“梅譜”等數十個名字,最后選定了與馮小剛同名電影《沒完沒了》諧音的“梅完梅了”,還迷信地到姓名網上測算了一番,評價不錯。“沒完沒了”的原意是沒有完結,而“梅完梅了”點出了主題產品——梅,我打算用一段時間進行理念推廣,建立二者的對應關系,如人們工作、壓力沒完沒了,愛情、友情沒完沒了的時候,很自然地聯想到“梅完梅了”店里的某款話梅。
“這話梅為什么不叫‘梅穿內褲’?”朋友指著一種半圓形的話梅產品調侃。吸收了這個創意,店內的食品一律改姓“梅”。借用諧音,“梅剩女”就是圣女果干;加州西梅生長在國外,名為“梅回國”;凌亂的陳皮條形似“九陰白骨爪”,起名“梅超風”;最小的水果是櫻桃,我們不做“小心眼”,所以叫“梅心眼”;蜜金橘敗火,“梅有火”最合適。昨天有兩位顧客站在墻邊大聲朗讀“小貼士”上的名字,笑得前仰后合,“梅”文化給人帶來的快樂,讓我無比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