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經濟的民營時代9月17日,溫州香檳沖天。
一部以溫州改革開放、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為背景,旨在刻畫溫州女企業家百折不撓、艱苦創業歷程的影片《溫州美人》在溫州首映。影片再現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歷程,凸顯新一代溫州人“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再次將溫州商人這個群體推到了世界面前。
這部影片的背后,是溫州商人已經遍布全世界的現實。據權威統計,目前在全國各地經商辦廠的溫州人達160多萬,僑居在世界上81個國家和地區的溫州人也達50多萬。這200多萬流動著的溫州商人信息靈通、商業渠道通達,通過血緣、親緣、地緣關系,他們投資的步伐始終出現在商業前沿地帶,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溫州商人已經成了模式獨特的溫州經濟的“品牌代言”,由此,溫州商人舉世聞名,帶來了溫州經濟的活力四射。
9月19日,溫州大學民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忠寬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溫州曾經在全國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產業特色十分顯著:以專業市場起家,以小商品行銷天下,民營企業遍地開花,“溫州模式”由此得名。溫州全市現有2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13萬多家非公有制企業,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占了工業企業總數的98.8%,工業產值占了96%,稅收占了70%,外貿出口額占了95%以上。“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就沒有溫州經濟;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溫州的今天。”
拐點上的三代溫商
9月19日,鄭州市溫州商會會長王招富對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認為自己的從商經歷并不是很特別,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無論是經歷輝煌還是遭遇打擊,都是溫州人在外闖蕩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溫州商人是一個非常有做生意天分的群體,而且吃苦耐勞、務實肯干,從某個角度來說,比猶太人還有智慧。”
研究者們眼中,王招富的創業雖然在整個溫商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例子,但是他的經歷顯然具有了第二代溫商共有的標本意義。
浙江省經濟學會理事、溫州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謝健認為,從“八大王”到王招富再到新一代溫商,溫州的民營經濟在他們身上已經體現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個體私營經濟首先從農村起步,大批農村勞動力從事家庭工業,專業市場應運而生,形成了“小商品,大市潮的格局;第二階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家庭工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以勞動力、資金、技術為紐帶走向聯合,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形成了“小區域,大發展”的態勢;第三階段,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個體私營經濟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之后,積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出現一批科技型、外向型、集團型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明顯增多,形成了“小資本,大幅射”的優勢。
“這三個階段造就了中國民營經濟的3個拐點,而溫州商人正好站在了3個拐點之上。”謝健認為,溫州民營經濟之所以全國矚目,除了個案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在歷史時期上所占據的地位。“溫州人總是比其他人起步要早一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