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覺得在家種莊稼沒啥出息,便出去打工,在外跑了幾年,看到人家的發展后,覺得還是要回來自己創業。”面對筆者采訪,39歲的返鄉農民工唐成云對其返鄉原因可謂直言不諱。
唐成云是彝良縣龍街鄉龍洞村海壩村民小組的村民,2003年,她看到鄰里大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便感覺在家種莊稼沒盼頭,于是與丈夫雙雙外出,到溫州一些皮革廠、制鞋廠打工。“人家發展太快了,我們這些太落后了。”談起自己外出打工的第一感受,唐成云感慨萬千,“在廠里每年能掙萬把塊錢,但累得很,廠內工作環境不好,很多工人身上都起了紅痘痘。”面對巨大的發展反差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唐成云便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但因丈夫不同意才作罷。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唐成云所在的工廠也受到了沖擊,在外打工的困境愈來愈明顯,這更加堅定了她返鄉創業的決心,不顧丈夫反對毅然回來。
剛返鄉的唐成云,雖有在外拼打幾年積累的經驗和膽識,但當其面對眼下熟悉的一切,反倒沒了創業的主意。正當困惑之際,其請鄉親幫忙種莊稼時,卻倏忽有了創業的靈感。唐成云笑著告訴筆者:“我請鄰居幫忙干活,見每餐都要飲酒,10斤酒兩天就喝完了,便想何不自己煮酒呢?”因為龍街鄉海拔高、濕度大,村民大多喜歡喝酒避寒,白酒在龍街本地市場很大;另外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唐成云自己家門前便有龍街鄉唯一的水源點,可以說是獨具煮酒的資源優勢。從去年9月開始,唐成云便靠外出打工積攢下來的4萬多元錢,獨自一人在家邊種莊稼邊修建自己的酒廠。建酒廠的準備工作唐成云自己做,但砌磚、修豬圈等工作仍得請鄰里鄉親幫忙。酒廠建好后,唐成云又以每月1500元的報酬請了一位煮酒師傅。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唐成云歷時3個月的艱辛付出終究有了回報,她告訴筆者:“去年臘月二十六,我的第一缸酒出來了,共有200多斤!”看著汩汩流淌的酒、聞著空氣中彌漫的酒香,唐成云恨不得馬上將這一好消息告訴鄉親們,讓大家共享自己成功的喜悅。“當時太高興了,高興得直想哭。當天我將酒親手給40多戶鄉鄰送去,200多斤酒還不夠送。”正如唐成云說,“我建酒廠時大家幫助了我,酒釀成功后一定要請鄉親們品嘗一下表示感謝。”
酒煮成功了,但因修建酒廠和豬舍,唐成云的投資已達到了10萬余元,她多年打工積攢的錢早花光了,還欠下了六七萬元外債。為壓縮開支,她開始向煮酒師傅學習煮酒技術,唐成云笑著告訴筆者:“師傅煮酒時,自己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功夫不負有心人,3個月后,唐成云便悉數掌握了煮酒要領。前來買酒的雙塘村民小組村民杜文友豎著大拇指告訴筆者:“好喝,順口得很!”因此,唐成云每天所生產的200多斤酒,村民上門來買且供不應求。自己出師后,唐成云便辭退了煮酒師,自己擔任起了煮酒師的工作,每月為自己節省了1500元的開支。
唐成云告訴筆者,她的酒廠現每天需用400多斤包谷生產200多斤酒,另還養了50多頭豬。談起自己的下步打算,唐成云笑著說:“主要是想將酒廠擴大到每天煮700斤包谷、產350斤酒的規模;另將現在可養七八十頭豬的豬圈,擴大到年出欄200頭的規模。”據唐成云測算,規模擴大后,她的酒廠年產值將有30萬余元、銷售仔豬和肥豬年產值也能達到30萬余元。“但現在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鑒于唐成云創業資金短缺的實際,經龍街鄉黨委政府協調,日前唐成云已獲得了團縣委提供的5萬元創業無息貸款;縣農業局還安排專人指導其建設豬圈和疫病防治,并擬爭取給予項目扶持;龍街鄉黨委政府又買了一頭種公豬送給唐成云喂養,還幫她修建了3個沼氣池。“有了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一年后我這里就好了,到時歡迎你們再來采訪。”筆者臨走時唐成云信心滿懷地說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