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重在“創”字,起在“創”字,創即“創意”、“創新”、“創造”,而我們經常所說的“點子”,即是這幾個“創”的一個濃縮,創業網(www.fswenwen.com)從2006年11月17日起推出“賺錢金點子”故事聯播欄目,讓我們在這里聆聽“金點子”,開拓思路,開啟財富之門。同時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信箱:chuangye#vip.sohu.com(請將#改為@)
上期鏈接:創業網“賺錢金點子”故事聯播之十:江南春等電梯成就富豪人生
2006年11月27日 第十一期
李照森的名字和太陽鍋巴的誕生幾乎伴隨了陜西一代人成長的腳步。李照森的命運和這個神奇的片狀食品緊緊捆綁了將近20年,李照森是太陽鍋巴的輝煌締造者,同樣也是整個鍋巴時代興衰榮辱的直接見證人。
如今,64歲的李照森沒有像其他中國老人那樣安享兒孫繞膝的人間天倫,而是激情萬丈,口出“狂”言:重新出山,收購“太陽”,重現“太陽”昔日的輝煌!如果說太陽鍋巴給李照森的人生注入了一種傳奇而神秘的色彩,那么,世紀末的“太陽”股權和鍋巴專利權屬之爭,又使已經退休的李照森成了眾人矚目的風云人物。然而,今天意欲重新殺回收購“太陽”的“狂想”,又一次使李照森像他當年引領鍋巴熱潮一樣,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媒體和業界關注的焦點。
鍋巴之父的傳奇人生
把李照森稱為“鍋巴之父”,應該說絲毫沒有夸張。他是陜西經濟從計劃主導邁向市場主導的領軍人物。正是他,把一個土得掉渣的鍋巴從西安引到全國的千家萬戶,并成為陜西人引為自豪的知名品牌。
1984年,西安寶石軸承廠更名為西安旅游食品廠。同年12月,擔任技術副廠長的李照森被提拔為廠長,開始全面負責企業的管理。
有一天,他陪客人去西安飯莊吃飯,看見一個牌子上寫著“鍋巴美肴”,心里裝著企業的項目,李照森對食品具有一種本能的敏感。于是他三顧茅廬,這一嘗,李照森的命運從此和它緊緊捆綁了20多年;這一嘗,使李照森走上了一條化腐朽為神奇的“鍋巴不歸路”。
1988年,隨著李照森地毯式的廣告推廣戰略,太陽鍋巴迅速在陜西以及全國各地大城市風靡起來。無論男女老少,都知道一個從西北遠道而來的大眾休閑食品。鍋巴一經面市,就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迅速形成了一股“太陽”旋風,銷量成倍增長。
除了對路的食品之外,太陽食品公司運用切合市場的營銷理念,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以此開創了應用市場營銷理論的先河。“鍋巴”一詞雖然不是李照森的專利,但人們知道并喜愛上這種小食品卻始于李照森。從這一點上說,李照森作為“鍋巴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巨資打品牌的廣告廠長
食品飲料行業的廣告宣傳對市場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許多企業還缺乏廣告意識之時,李照森已開始投巨資大張旗鼓地進行廣告宣傳了。
1988年投入4萬元做廣告,結果虧損5萬元,他沒有退縮。1989年又投入24萬元,在1990年廣告的投放量達150萬元。
盡管今天的廣告營銷要素成為企業的經營圣經,但在上世紀80年代末,注重經營理念、具有強烈廣告意識的企業并不多見。李照森以其堅定的持續發展戰略,以敢為人先的氣魄,頂住各種不解和議論,堅持持續塑造“太陽”品牌。
1995年,李照森又用他過人的膽識和特有的“廣告策略”,推出了又一著名品牌“阿香婆”。1997年,“阿香婆”通過中央電視臺走進千家萬戶。這一次,李照森投入的廣告費是整整1000萬元!
李照森說:他花了2600多萬元打紅了2個知名品牌,而這2個品牌的價值都遠遠超過了2600萬元,他不后悔。
太陽食品遭遇滑鐵盧
太陽鍋巴的迅速走俏,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也使李照森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
作為食品企業,迅速擴張是站穩腳跟的必經之路。然而,人們沒有想到,“太陽”當年的擴張卻成了太陽鍋巴逐漸沒落的導火索。雖然擴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由此引發了諸多問題。由于一味追求生產數量擴大規模,產生了“近視營銷”的癥狀,放松了產品質量的控制。同時,由于鍋巴仿制容易,市場上假冒的太陽鍋巴鋪天蓋地,整整有3年時間。李照森不得不抽出主要精力和人力去專門對付這些冒牌“鍋巴游擊隊”。與此同時,產品過剩生產、劣質鍋巴的涌入,迫使太陽鍋巴陷入價格大戰,結果不僅失去了原來的商業網絡,市場地位也受到了極大沖擊。鍋巴開始從人們的視線中漸漸淡出。隨后,“阿香婆”也遭受了同樣的厄運。有位著名的食品營銷專家認為:“太陽鍋巴”與“阿香婆”的倒掉是由其產品本身的特性決定的,這2種食品工藝簡單、科技含量低,極易復制,這就決定了不可能對它有長期購買的依賴性。
離任以后的三大遺憾
“太陽鍋巴”和“阿香婆”2個品牌應該說是很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如果有效利用,可以創造巨大的財富。看到他親手養大的“子女”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李照森痛心疾首,他說他心懷三大遺憾:
一大遺憾,是關于“太陽鍋巴”的侵權官司。他怎么也搞不明白,在他離任后太陽集團和他之間的這場官司意義究竟何在?這場官司打得假冒雜牌鍋巴風起云涌,打得企業效益滑坡,一蹶不振,耗去了他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也使集團失去了發展的大好時機。第二大遺憾,是“太陽”不應該再推出“阿香婆”鍋巴。盡管價錢便宜,但人們的印象里“阿香婆”是做醬菜的專家,而并非是做鍋巴的專家,所以消費者和市場不買賬。品牌和人一樣也有個性,千萬不能亂折騰。
第三大遺憾,是目前太陽鍋巴的質量不是進步了而是退步了。許多人曾經對他說,現在已無法吃到當年鍋巴的那種特別的米香味和油香味了。這些令他很痛心,品牌形象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一定要維護好。
抨擊“產品生命周期論”
對于有人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李照森對此有自己不同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這只是營銷理論界的一種說法,并沒有被事實所驗證。一種好的產品是沒有生命周期的,就食品來說,小麥、大米、花生等人們已經吃了幾千年幾萬年,誰也無法預計它們什么時候會衰落,如果說電視機、電燈、衣服也有生命周期的話,那人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會有一天將這些東西舍棄。鍋巴和這些東西一樣,如果做好了,它的生命周期會無限地增長,也會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同類產品。也有很多知名的品牌歷久不衰,比如可口可樂歷經百年仍然暢銷不衰,香港李錦記系列也因上百年的歷史延續而成為醬類食品的典范之作,這種例子簡直舉不勝舉。鍋巴只要做好,只要不斷地改進口味,同樣會繼續贏得消費者,同樣也會經久不衰。
外資寄情:壯士盛年再出征
2002年底,李照森的傳奇經歷被美國最大的華人報紙《紐約世界周刊》報道,一時間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他花了1700元給在美國的兒子寄去了一箱他最新研制的“李照森鍋巴”,沒想到這種神奇片狀小食品在美國得到了普遍的贊賞。兒子打來越洋電話,要求他再寄幾箱。一位美國客商為他的傳奇經歷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幾經輾轉,托人找到了李照森的兒子和女婿,表示要購買他的專利,被李照森拒絕后,這位執著的美國商人又要求和他合作生產。
2003年5月,第一筆預付美金從美國匯到了李照森的賬戶上,合計人民幣300多萬元。李照森的傳奇經歷被《當代經理人》報道后,最近又有一位美國投資商為李照森的新企業注入了600萬元人民幣。有了這些資金,已進入人生盛年的李照森終于可以再大干一場了。
由于有了外資的注入,李照森新創辦的浩然食品公司也自然地更名為“瑞可維(西安)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帝國的激情與狂想
和李照森在一起,隨時都會被他的激情和通身散發出的那種獨特的魅力所感染,誰也無法相信,他是一位60多歲的老人。像當年創造“太陽鍋巴”和“阿香婆”兩大奇跡一樣,他又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1999年,已到退休年齡的李照森從“太陽”的圣壇上走下,但他并沒有從此“淡出江湖”,因為鍋巴就像他的兒子一樣,他們之間有著難以言說的情結,沒有一種力量能使他們分開。
李照森算了一筆賬,日本不到2億人口,年消費此類產品20萬噸,中國13億人口,應該有260萬噸,260萬噸銷售收入保守計算是260億元,前景非常廣闊。他要在有生之年,將他的“李照森鍋巴”再次打造成馳名中外的品牌,鑄造屬于他自己的“食品帝國”。公元2003年冬天,一個老人在古城西安立下了豪言壯語:要在中國乃至世界大興鍋巴之道!
雖然重新殺回、收購“太陽”,只是李照森的激情和狂想,但他和“鍋巴”的情結卻永遠不解,他要把他的新鍋巴做成像“旺旺雪餅”一樣馳名,甚至超過它。
李照森有太多的夢想,李照森同樣也有太多的遺憾。我們衷心地祝福他實現夢想,抹掉遺憾,完成他生命歷程中的又一次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