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時尚、獨特、新穎的時代,年輕人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他們不滿足于市場上現成的商品,于是,DIY經濟火熱升溫,并因此成為新的淘金洼地。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縮寫,又譯為自己動手做。近年來,DIY的概念漸漸被擴及到所有可以自己動手做的事物上,DIY的用詞也越來越廣泛,比如拼布DIY、美食DIY、發型DIY等,其賣點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制作產品的過程,對消費者來說,是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體驗創造的快樂;對創業者來說,則在嘗試全新的創業方式。
據某網站統計,2008年中國最熱投資領域中小項目投資中,手工DIY行業項目排在第三位。在筑城,從最初風靡一時的十字繡,到更彰顯DIY精神的陶吧、布藝、模型制作等,DIY市場正在逐漸擴張和實現業態升級。
興起由來:
傳統手工文化的回歸
打毛衣大概是我們最早熟悉的DIY項目了。小時候身上穿得花花綠綠的“溫暖牌”小裙子、小背心,燈光下給毛衣勾圖案的媽媽……都是整個童年時代必不可少的回憶。
如今,打毛衣這門手藝仿佛在都市里“失傳”了,那些正針、反針、勾邊、挑花,都成了遙遠而陌生的名詞,只有偶然從箱底翻出來的小時候的毛衣,依然還散發著記憶和媽媽的味道。
不過,精明的商人們又讓打毛衣這項手藝“回歸”了。記者在火車站附近的大昌隆超市里面發現一家“織藝坊”,出售各式毛線、樣衣,還專門雇有老師免費教顧客打毛衣。每天至少有4、5名顧客坐在店里學打毛衣。而據該店老板介紹,我市同類型的毛衣店在富水北路北京華聯內還有一家。
該店毛線從十幾元/兩到九十幾元/兩不等,每天至少有兩名老師“坐鎮”教你打毛衣。記者在店里看到一件款式時尚的男士毛衣,老板說,這是一名學員打了放在這里賣的,之前她連針都不會拿,后來就越織越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