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十幾歲就迷上互聯網,二十出頭就擁有上千萬甚至過億的財富,目前正向一線網絡公司沖擊
2004年2月,《時代》雜志將一位酷酷的中國女孩搬上封面。春樹,少女作家,與韓寒、曾經的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這四個中途輟學、性格叛逆的年輕人被《時代》認為是中國80年代后的代表,他們被拿來與美國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論。
《時代》錯了,至少是部分錯了。在中國商界、尤其是互聯網界,另一群“80后”青年正在集體浮出水面。而他們的氣質精神,顯然和所謂的“垮掉一代”、所謂的“嬉皮”相去甚遠。他們叛逆,但并不鄙視或遠離現實的商業生活;他們會口出狂言,但更多時候,他們身上帶著與其年齡并不相符的成熟與老練;他們退出有既成規則的游戲,并非出于消極,而是動手寫自己的規則,以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方式崛起。
他們十歲出頭即開始接觸計算機、而后迷上互聯網,二十歲前后紛紛獨立創業,二十三四歲就有所成就,帶領著數十、上百人的團隊,擁有了千萬、甚至過億的創業財富。當前,他們都無一不在借助資本的力量,向盛大、新浪這樣的一線公司沖擊。
他們是誰
康盛世紀首席執行官戴志康(25歲),PCPOP首席執行官李想(25歲),MySee首席執行官鄧迪(25歲)、總裁高燃(25歲)、技術主管張鶴翔(24歲),163888翻唱網首席執行官鄭立(24歲),MaJoy總裁茅侃侃(23歲),非常在線首席執行官趙寧(23歲),“創智贏家”暢網科技首席技術官陳曦(24歲)……
他們因何成事
上一代的丁磊、陳天橋們是在大學畢業工作數年、攢夠第一桶金之后才走上創業路,更上一代的王石們是經歷過“文革”的苦難從“倒爺”開始。而這一代剛年滿18歲,就夾了一本叫“互聯網”的大課本匆匆上路了。他們主動選擇了“另一種”教育方式。互聯網這座虛擬時空里的“大學”在很多層面上反叛著以一間講堂、一套書本、一種方言、一個系統為依托的傳統教育。
在“80后”創業者當中,許多人都從未在傳統教育體制內獲得肯定。三次紀律處分,15門考試沒過,這是戴志康大學4年的成績單。在李想看來,這正是“80后”的一代人所具有的互聯網精神:完全不顧忌那些別人認為是必須去做的傳統,破除墨守成規,只做最正確的事。
沒有互聯網,“80后”不可能在短短三四年內迅速完成原始積累。
家庭教育很寬松
幾乎無一例外,這些“80后”CEO們的家庭從不對他們施加嚴格的家教,盡力讓他們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茅侃侃的家庭“從不拿學歷和文憑當回事”,母親告訴他,你自己的路,自己選。搞藝術的父母給予李想“最重要的素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就是他們能夠脫穎而出的共同的“幸運”之處:寬松的環境,開放的心靈,獨立的意志。
戴志康:23歲就成百萬富翁
【戴志康,1981年生,黑龍江人。2000年考上哈爾濱某大學,2001年創業,康盛世紀CEO】
不花小錢,出手就買大件。決斷了就不去改變,犯錯了也不后悔。———戴志康
抽中南海香煙、吃大食堂,穿件高中時代的、顯得又小又舊的運動服,頭發時常蓬松而翹起。也許只有看到他坐上那輛銀灰色的寶馬,在辦公室里用灼人的眼光打量下屬,你才發現戴志康不是個郁悶的小青年。
他19歲以前在家中自學,翌年進大學,20歲從學校出走。22歲還是窮孩子,23歲成了百萬富翁。
剛進大學1年就搬出
2000年報考了哈爾濱某大學的通信專業,戴志康想,自己精通計算機,如果再把通信搞熟,畢業后一定是搶手人才。
郁悶!在戴志康眼里,老師應該有人格魅力,比如雷厲風行、眼界寬廣。學校里遇到的老師,說話做事總是慢騰騰,在黑板上寫幾個字要花兩三分鐘,字還沒寫完,下面已經開始說話聊天了。戴志康覺得這樣的效率不能使自己獲益。
2001年9月,20歲的戴志康搬出了學校,在外面找到一間月租300塊的房子,開始了每天15小時的工作,搗騰自己的想法。
創業成本每月800元
從2001年秋天開始,每個月800塊的花銷持續了好幾年。那時候互聯網火起來了,戴志康通過互聯網認識外面的世界,他對把陌生人聯系在一起的網絡社區有了興趣。他想開發一套能自動生成社區的軟件、讓即使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管理,如果有人在自己設計的社區里聊天和認識朋友,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軟件設計好了,取一個名字叫“Discuz!”,就掛在網上。
2003年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結果從此以后,Discuz!進入高速軌道,銷售平均每個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幾萬,2004年幾十萬,2005年幾百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