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Oracle、SAP、用友、金蝶等一系列中外管理軟件巨頭來說,馬云無疑是個“攪局者”。1月8日,馬云在上海宣布全面進入企業商務軟件領域,同時宣布先期投資1億元的阿里巴巴(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對Oracle、SAP、用友、金蝶等一系列中外管理軟件巨頭來說,馬云無疑是個“攪局者”。1月8日,馬云在上海宣布全面進入企業商務軟件領域,同時宣布先期投資1億元的阿里巴巴(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企業做大了,觸角伸得長了,這本無可厚非。近年來,中國企業界的“攪局者”不乏其數:搜狐掌門人張朝陽聯手前巨人集團總裁史玉柱斥巨資進軍網游行業、黃光裕通過收購中關村建設的股權入主中關村等,都曾引起人們關注。不過,在中國市場對外資全面開放的今天,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中國市場究竟需要怎樣的本土“攪局者”。
現在的市場態勢,亟待實力雄厚、管理績效卓越的本土攪局者誕生。市場上一邊是跨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力度,一邊是凱雷等外資私募基金大手筆頻頻發飆。這幾年國際上股票投資回報率平均為17.1%,而私募基金的平均凈回報率高達37.5%;而在中國市場上,平均回報率甚至超過100%,高達300%、400%。
然而找個本土攪局者并非那么容易。對行業潛規則與利益格局把握不足或做不到審時度勢者,攪局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賠了夫人又折兵。就像張朝陽去年聯合長聯石油,入股光彩49集團并出任副董事長,現在很少有人談及了。不久前龔家龍出了事,長聯石油隨之墜入無間道,圈錢流言長盛不衰。張朝陽這個時候更是大氣也不敢出。黃光裕遭遇信貸門事件,也讓他原先入主中關村的美好愿意大打折扣;當初的“攪局者”如今黯然失色。
可以說,攪局者難當,與中國企業操之過急、投機成分濃重等因素分不開。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是,外資充當攪局者,首先看重的是市場潛力、或其并購對象慘淡背后的巨大商機,花旗并購廣發行便是例子;而不少中國企業充當攪局者,信賴的是自身強勢地位給其贏得的與地方行政部門溝通時較高的話語籌碼,或者干脆搭上國有資本的列車,跟著壟斷的車輪跑起來,搜狐張朝陽便是佐證之一,雖然能攪來一時痛快,卻可能攬得一世病痛。
本土攪局者雖然不能不權衡與行政力量博弈時的籌碼。但立足之本,仍在于資本、技術、管理優勢,以及對行業的認知度。張朝陽與黃興裕的攪局之路走了彎道,現在馬云“回歸”了。如今中國軟件產業總體規模超過了印度和韓國,去年市場規模達4600多億元,ERP市場也進入全盛時期;事實上,阿里軟件與誠信通、支付寶等電子商務產品是一脈相承的,這樣使得馬云的“攪局”顯得不是那么突兀。他這種“攪法”或許是為中國市場所迫切需要的。
現在中國市場掀起了外資并購高潮,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加緊并購海外企業,像去年中集集團并購荷蘭博格公司、無錫尚德收購日本MSK公司、建行收購美國銀行(亞洲)等。但對于本土新秀的崛起,各方似乎并不怎么關注。好不容易有了國美并購永樂案,也是國際投行大摩在資本市場上出奇招促成的,大摩于是也成為最大的贏家。中國市場上務實的本土攪局者的涌現,既是與外資抗衡的需要,也是為日益受到擠壓的中小企業樹立標桿與信心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