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創業,“收獲”的是離婚
魯袁琳1964年出生于武漢市江漢區一個普通工人家庭。8個月大時患上的小兒麻痹癥,讓這個剛出世女嬰的左腳再也無法彎曲。懂事后,她知道自己與別的孩子不同,于是發奮讀書。然而,她的付出并沒有得到回報,1983年高考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武漢一所名牌高校,體檢時由于殘疾被學校拒之門外,父親覺得愧對自己的女兒,決定提前退休,讓女兒頂職,可廠里以她是殘疾人再次拒收。命運將她逼向了絕望的邊緣。幾經周折,她只得在街道辦的冷飲店里做冰棍,兩年后,冷飲店虧損,她遭遇了下崗的厄運。
一次次的遭遇,一次次的挫折,讓這個殘疾女孩痛苦不已,就在她對未來的人生感到絕望時,她從一篇《創造幸運》的文章中受到了啟發:與其黯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不如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挑戰的勇氣,創造幸運的人生。魯袁琳發誓:“我不能這樣過一輩子,要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要去拼搏!”
1987年春天,魯袁琳路過一家商場,發現那里在出售毛線編織機,生產商邊出售邊做示范,師傅們將一根根毛線編織成一件五彩斑斕的毛衣,令她羨慕不已。她一下子著了迷,仿佛今生與絨線有緣。于是,她決定要學習編織技術。一連七天,她吃完飯就往商場里趕,拿著筆記本記著師傅們怎樣計算工藝、倒紗、調試密度、編織、縫合、整燙。對每一個環節和步驟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從不放過。在師傅手把手的教授下,她編織的第一件紅色上衣處女作問世,穿著自己親手編織出的毛衣,她心花怒放。
魯袁琳認準了編織這條路,她花了3000元錢買回一臺編織機,又瘸著腳去新華書店買回一本毛線編織技巧的書在家邊看邊實踐,第一件毛衣是為媽媽織的。為了找客戶,一開始,她為左鄰右舍的鄰居義務編織,并讓她們多提出一些寶貴意見,鄰居見這個殘疾女孩真誠、執著,紛紛穿著她織的毛衣為她做廣告。兩天后,就有兩位顧客找上門來,魯袁琳第一次捧著自己掙來的50元錢時,興奮得流下喜悅的淚水。
這以后,她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來,與此同時,她也收獲了愛情。
1990年,女兒兩歲時,魯袁琳在家中僅有的6平方米的房子里開起了毛線編織店,為了在毛衣的花樣款式上更新,她常常利用空余時間背著女兒去商場,在繁華的街道上仔細留心行人穿的好看的毛衣款式,將那些花樣圖案、顏色搭配一一記在本子上,再反復嘗試。
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加上執忱的服務,生意漸漸火起來。沒過多久,一臺編織機已滿足不了顧客的要求,于是,魯袁琳又購買了一臺,并請了一個幫手。就在她對自己的前景看好時,一場大火將她所有的希望化為灰燼。那天,她背著女兒去漢正街購毛線,丈夫的弟弟在家做飯時,煤氣泄漏著火,兩家合住的40多平方米的平房和她的兩臺編織機以及為別人加工的毛衣全部燒光,魯袁琳回家時目睹慘景,一下子昏倒在地……
就在魯袁琳還沉浸在痛苦之中時,一份離婚協議書送到她手上。一個接一個的打擊,像滅火器一樣一次次地澆滅了她心頭的希望之火。寒風中,她背著女兒去江邊準備結束此生。走到江漢關鐘樓下,震耳的鐘聲撞擊著她的心,她停下了腳步,聽著洪亮的鐘聲,不由想到:這座鐘百年來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但它從未停歇,一直隨同日月的變換發出它有力的聲音,而我卻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想到了輕生,這是多么可恥的事啊!她馬上打消死的念頭,又一次告誡自己:“活著就是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