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辛勤淘到第一桶金
做完10萬個包裝袋,劉麗華蹬著三輪車送到毛線廠,打成大包的包裝袋必須送到4樓。劉麗華把孩子放在樓下,自己扛起大包艱難上樓,這一幕正好讓廠長看到。廠長跑到辦公室大喊:“那個姑娘是哪個科的?你們這些人閑坐著,讓一個女人扛那么重的包!”大家慌忙沖到樓下,幫著她運完了所有貨物。之后,毛線廠又把40萬個包裝袋的活給了劉麗華,這兩次活,劉麗華拿到了有生以來賺到的最多一筆錢——1萬元。
1989年農歷大年三十上午,有5萬個包裝袋要送到吉林市第二食品廠,劉麗華艱難地蹬車趕去。到時已14時多,工人大多已經下班。劉麗華只好自己扛貨,樓外的鐵梯冰冷濕滑,她幾乎跪著一步一挪地搬完了所有貨物,汗水浸透劉麗華的棉襖,冷風一吹凍得就像鐵甲一樣。
鄰居們都忙著做年夜飯了,劉麗華才急忙趕回家里,推開家門,臉盆都已凍成了冰坨,7歲的兒子撲上來說:“媽媽,我做好年夜飯了。”她揭鍋一看,一鍋夾生飯。
劉麗華抱著兒子,眼淚斷線般落了下來。
【發展篇】
1000元建成個新廠房
8年過去了,1996年6月,劉麗華的生產規模擴大了許多。這時,誰也不知道,這個每天蹬著三輪車送貨的女人,已積累上百萬資產。
劉麗華決定建新廠,她把廠址選在吉林市昆明街一胡同內。帶著12個女工,自己動手建廠。這些原本是下崗職工的女人,在工地上用巨石夯土,自己撿來磚頭砌蓋廠房。有的女工八九歲的孩子也加入了施工的行列。
中秋節到了,劉麗華和女工們終于把工廠建成了,前后花費不到1000元錢。女工們每人從家里帶一道菜,在新廠房過中秋。酒杯剛一端起來,女工們的淚都掉了下來。
副市長幫助再渡難關
兩年后,劉麗華決定另選址再次建廠。為了省錢,女工們上班時順路撿磚帶到單位,像燕子一樣砌壘廠房;把油墨鐵桶剪開、抻直,鋪成廠房的棚頂。
當時,塑料包裝、印刷加工廠很多,但搞彩印的人還很少。劉麗華覺得這是發展方向。可這一次,她遭遇到了人生的又一個難題。
彩印機運回來了,可工人誰都不會使用,劉麗華也是一知半解,“刀都上反了,更別提印刷。不到三個月,30多萬元流動資金就消耗殆盡了,這次教訓讓我記憶深刻。”她急得滿嘴大泡。
1998年12月22日,劉麗華靈機一動,提筆給當時的吉林市副市長王慶新寫了封長達萬字的求援信,信中傾訴了她多年創業的艱辛和目前的難處,請求副市長幫助她爭取小額貸款。沒想到,第二天王慶新副市長就回了信,并幫助劉麗華爭取了10萬元貸款,即將傾覆的企業終于渡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