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06年1月
本報訊 《“月子湯”十年走不出小廚房》(見昨日本報A24版)見報后,引起了不少創業者的深思,記者昨天還專門采訪了“大娘水餃”的一位主管。
現在已擁有150家直營連鎖店的“大娘水餃”在全國已小有名氣,去年底,“大娘”還把餃子賣到了澳大利亞,可吃著“大娘水餃”的人也許不知道,就在9年前,“大娘水餃”只“縮”在常州市一個25平方米的小餐館里。
“大娘水餃”的當家吳國強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自主創業,他先后開過好幾家餐館,但生意卻一直不溫不火,甚至背上了50萬元的債務。1996年,一個偶然的原因,吳國強的店賣上了水餃,沒想到一推出來就大受歡迎,常常能看到幾十個人排隊等水餃的壯觀情景……
創業初期,大娘水餃在傳統意義上還是作坊式,不論什么吳國強都要自己動手。吳國強意識到,必須制定企業標準,有了標準化,顧客才能從根本上打消短斤缺兩的顧慮,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品牌連鎖。隨著事業的發展,“大娘水餃”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質量標準體系,比如任一連鎖店的水餃,從和面到面坯再到加料,直至制成成品,都有精確的計量標準,包餡后,6只水餃的重量必須在120克左右,正負誤差不得超過5克。
南京市下崗失業人員創業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的副主任張小玉告訴記者,她和許多創業者接觸時發現,他們很多人的心態其實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有了一個好項目后不想與別人分享,擔心影響自己的份額,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在市場上能夠形成較大的力量,也可以與外來者競爭。不少人在擴大經營時,一遇到點問題,立即選擇退縮。
江蘇省社科研究員表示,“月子湯”與“大娘水餃”在消費對象上是不一樣的,“月子湯”的顧客群體比較少,不像“大娘水餃”作為普通食品,什么人都可以吃,根據“月子湯”的產品特點,可以考慮在醫院、婦產科附近開連鎖店,但蔣嫂并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理念和能力,過去她從事這行主要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現在生存壓力不大了,如果進一步發展,她會考慮投入、產出中能得到多少,這是很有風險的事。而且她也沒有開拓市場、把握市場的能力,對于這樣的創業者,如果想發展,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需要有人扶持。她們可以與政府部門的再就業中心合作,也可以通過發布信息的方式,出讓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