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瑰麗的夢想,但又下不了決心邁出最初的一步。在你我的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平凡人的創業故事。下崗工人肖淑云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
為了生存 下崗后開始創業
肖淑云本是青神縣糖酒公司的一名職工,上世紀八十年代公司解體,她失去了工作。像許多下崗女工一樣,肖淑云也曾苦惱過,如何維持以后的生計讓她夜不能寐。找工作呢,自己的文化水平又不高,那究竟該做什么呢?
“當時那個年代,大多數都是國營企業,很少有個體經營戶,所以就下決心自己創業。”肖淑云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她覺得搞個小餐飲,投資不大,自己也有能力經營。于是在得到了丈夫和家人的贊同下,夫妻倆在青神縣城租下了一個20來個平方的門市,開起了一家面館。
“沒有下崗,我都不知道自己離開了工廠還能照樣養活自己,更不知道我還有做生意的潛能。”肖淑云笑了笑。
雄心勃勃 店面不斷壯大
在父母的幫助下,肖淑云一家細心地經營著這個小面館。時間長了,它在青神的名氣越來越大,來吃面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這個店實在是太小了!”肖淑云看著生意天天紅火起來,就開始盤算著如何將生意做大了。
也許,這就是肖淑云的機遇,正當她為如何擴大規模苦惱時,面館對面一個門面要出售。她咬了咬牙,到處湊錢將這個擁有三個樓層,共300多個平方的門市買了下來。看著自己將擁有這么大個門市開餐飲店,肖女士心里踏實了不少,“這下,來的客人都有位置坐了。”后來,她就將店面取名“食者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店面的經營里去。“食者樂”的經營范圍也從小吃擴大到了中餐,而且還開始接辦一些小型的宴席。
在開辦“食者樂”的途中,肖淑云又開始漸漸對其規模不滿意,于是她又租下了旁邊的門市,不斷地擴大餐飲店的規模,還多次給門市裝修讓它看起來更上檔次,“環境幽雅些,顧客吃起來也愉悅些。”對于擴大餐飲店規模的初衷,肖淑云這樣告訴記者。
“生意好了,我就怕客人在店里用餐擁擠,所以一直就嫌以前的店的規模太小了。”依靠這種雄心,肖淑云又將店面換了一次又一次,其規模也是一次比一次大。到現在,她經營的“悅來春”酒樓已有近5000個平方了。
創業路上 她嘗盡了苦頭
回顧自主創業的過程,肖淑云說,折騰了二十幾年,生意上有起有落,什么困難都遇到過,但最后總算熬出了頭,擁有了在當地算是個有檔次、有規模的大酒樓。
“九十年代初,本來我們酒樓的生意特好,但自從新起了多個酒店與我們競爭以后,生意就淡了許多。”肖淑云不諱言那段艱難的歲月,“那時候,看著每天的顧客寥寥無幾,即使周末的時候顧客也很少,我特別著急,心里特別難受。”看著酒店員工的情緒波動也很大,于是肖淑云收起了自己的難過心情,把全體員工召集起來安慰他們,讓他們休息一段時間后再重整旗鼓。
怎樣才能讓酒店重新紅火起來?她又和大家一起研究菜品,立志將每一道菜都做出特色。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以后,酒樓的生意又開始回升了。“我們酒樓與顧客的關系不僅僅是生意關系,我們重視的是人與人的感情。”談到經營之道,肖淑云這樣告訴記者,“顧客有選擇的權利,在老顧客走掉的時候,從內心我們是從來不會去責怪客人不照顧自己的生意。”
談完挫折她也只是淡淡一笑,“誰的人生會一帆風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