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比爾-蓋茨行將離開微軟日常管理,由于比爾-蓋茨是第十次訪華,他在華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行程都備受國人關注。確實,比爾-蓋茨身上匯聚了人類理想主義的所有元素—智慧、致富、慈善、感召、偶像、明星……等等,他是一個現實中的童話。按照《紐約時報》的評價,比爾-蓋茨是人類歷史上擁有最多崇拜者的平民英雄之一。拋卻比爾-蓋茨在華的商業目的,剝離他參與專業會議的繁冗,冷靜分析他在清華、北大對中國的恭維,我們或許會在激情崇拜之余冷靜獲取比爾-蓋茨式童話對我們的啟示。
一直以來,國人津津樂道于比爾-蓋茨大三時從哈佛大學退學創業,并將之視作大學生反抗僵化教育體制和提前創業的經典范本。甚至有很多學校也在寬容學生們東施效顰式的模仿比爾-蓋茨。這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誤,在比爾-蓋茨32年后終于拿到哈佛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后,他表達的是無奈的后悔之情——“我珍惜我的大學時代,而且在許多方面,我后悔離開學校。”而他也曾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評論,批評美國的高中教育制度,對“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高中生畢業后能進入大學”表示擔憂。這種肺腑之言對中國教育有振聾發聵的啟示,即天才學生的個例并不能顛覆傳統教育的完整性和延續性,完善高中教育的基礎、讓更多的人進入大學學習才能保證國家永續發展。這對處于風口浪尖的中國教育體制出了一個悖論性的難題:如何在維護夯基務本的教育原則中慧眼發現比爾。蓋茨式的另類英才?筆者以為,理性的中國教育界應該聽取現代比爾-蓋茨的忠告,而不是放任現代大學生唐·吉訶德式模仿比爾-蓋茨。畢竟比爾-蓋茨只有一個,如果有中國式的比爾-蓋茨童話,誕生于退學的可能性也會微乎其微。
比爾-蓋茨的出現絕非偶然,那是美國科技創新政策的結晶。上世紀70年代以前,冷戰陰霾下的美蘇爭霸很長時期內是在人造衛星、登月等方面的競爭。最初美國的科技政策也和前蘇聯一樣采取國家供養科學研究的模式。這種科技政策的弊端是軍事獨霸科技而使得科技與民間無緣。但自70年代始,美國開始科技民營化,因而才會使得比爾-蓋茨能在大一時代就能裝配出個人計算機。可以這么說,美國開放的科技創新政策催生了比爾。蓋茨,比爾-蓋茨的成功又推動了美國科技的全民性科技創業。當今中國,創新科技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去年春天胡錦濤主席訪美時到比爾-蓋茨家中做客更突顯中國領導人希望從中汲取民間科技創新的經驗。美中不足的是,目前中國民間科技的發展尚無法完全突破信息時代西方科技已經設定的標準框架,還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中國要想出現比爾-蓋茨式的影響全球的科技領軍人物,最高端科技知識產權的平民化是當務之急,國防科學技術的民營化是個方向。比爾-蓋茨的傳奇表明,個體智慧最大化的實現建構于國家科技創新政策的開放性上。
比爾-蓋茨最為人稱道的并非他蟬聯13年的全球首富紀錄,而是他熱心慈善事業的社會責任感。他和他的妻子捐贈24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基金,他捐助的方向包括教育、疾病和幫助全球各地的人享受信息技術。他的仁善之心和慈善行為使得中國新富者階層相形見絀。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除了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之外,新富者階層的慈善意識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比爾-蓋茨的仁者品格更值得中國新富者學習。摒棄為富不仁,承擔社會責任,比爾。蓋茨是個道德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