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大多是已婚男性,年齡在45歲上下,女性的比例接近25%。他們平均擁有1.49個子女,但很少和孩子見面。1/3以上是華裔,公司總部設在新加坡、中國香港或內地,不過雇員和客戶遍布全球。
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國外從事過幾種不同的工作,之后開辦了自己的公司。生活中有歡笑也有悲傷:經營公司的困難比他們設想的大得多,當然回報也更大。
他們就是《華爾街日報》的被訪者,來自20個國家的近百名商界領袖。他們有些是白手起家,有些則是從公司底層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有些人自己就是公司,有些則領導著2萬多人的企業。他們涉及了極為廣泛的商業領域:廣告、制造業、信息技術、電信、旅游、奢侈品、金融服務、零售、運輸業。
通過訪談,《華爾街日報》總結出亞洲商界領袖的四大經驗,對那些希望在生活和事業上取得成功并達到平衡的人提供指導。
一、靈活變通而有韌性
1991年,何光平面臨一場危機。多年以來,他掌管的家族企業、新加坡的華昌集團“和許多亞洲綜合性小企業一樣”,依靠東南亞價格低廉的勞動力競爭。但就在那一年,他們在泰國建立的一家鞋廠開工不到一年就倒閉了,因為客戶發現印度尼西亞的勞動力更廉價。
何光平沒有退縮。他從頭開始,用幾年時間為家族企業開拓了一個新領域———豪華連鎖度假村。1995年投入運營的Banyan Tree Hotels & Resorts如今已經擁有了遍及世界各地的60余家酒店和SPA店。
他說,“在當時那種情形下,你或者悲觀失望、固步自封,或者將問題分解,然后一個一個解決。”
許多商界領袖都曾面臨許多困難:弗雷迪·布什喪偶,帶著兩個孩子,26歲從猶他州來中國工作時還沒有讀過大學──如今她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新華財經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和CEO。喬伊·古蘭戈的第一家公司倒閉了,不過由這個菲律賓馬尼拉的電腦程序員創辦的第二家公司Match Data Systems卻獲得了成功,該公司最終被微軟收購,于是45歲的他就可以退休了。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面對挑戰時的興奮與激動。美國南加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沃倫·本尼斯寫過27本管理書籍,曾是四任美國總統的顧問。他說,成功的商界人士毋庸置疑都靈活變通、心情也更加愉快。“他們對人生的看法通常樂觀向上,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韌性’,期待未來的成功。韌性越強也就意味著他堅持的時間更長久、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心理學家薩爾瓦托雷·馬迪在研究了成功人士的適應能力后說,商界領導者的這種“韌性”由堅持、控制和挑戰組成,也就是致力于解決問題、控制緊張局面、激發自己從困難中學習這三項品質。
二、人際關系是成功關鍵
張明正這位數學系的高材生兼電腦程序員初入職場之時,原以為憑借專業知識就可以榮升到公司最高管理層。后來才知道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他說,直到30歲他才意識到人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他原以為經營企業需要MBA知識、會晤客戶,再知道如何銷售就夠了。
今年51歲的張明正現已成為防病毒軟件開發商趨勢科技的創始人兼CEO。他說,經營企業其實很簡單:不斷創新并了解人們的行為。
坐進高管辦公室的真正關鍵就是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近半數的受訪者都表示人際溝通技巧是最難學的一課。總部設在馬尼拉的手機網絡供應商Globe Telecom Inc.的CEO杰拉德·阿布拉扎表示,希望自己能在人際關系方面更加敏銳一些。他說,“有時候人們忽視了人際關系,甚至在人際關系岌岌可危之時都忘記了去鞏固它們。”
高級管理人員指導馬紹爾·戈德史密斯表示,“在公司里的職位越高,溝通的技巧就越重要,這包括傾聽、征詢意見、認可他人的成績。”
對憑借艱苦奮斗從基層一步步爬上來的管理人士來說,這是一個難度不小的轉變。“他們最普遍的問題就是過于好勝———他們通過不斷取勝來攀登職業生涯的高峰。現在,卻不得不學習如何放棄勝利,讓其他的人有更大發言權,”他說。
現年40歲的凱文·凱利是全球知名獵頭公司的招聘負責人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就建立在人際溝通之上,而且還要時常面臨改善人際關系的挑戰。他說,7年來每個新年他都要制定改善傾聽技巧的目標。他表示:“在德國和日本,一定要注意傾聽而不是試圖插入你的意見,因為在這兩個國家動詞都放在每句話的最后。當地人比較注意傾聽,一般不會在你講完話之前打斷你的思路。”
三、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犧牲家庭
如果能夠重新來過,現年61歲的新加坡管理人士蔡瓊瑩會愿意做個家庭主婦。她說:“我年輕的時候就離婚了,我需要掙錢來養活兩個孩子。”1988年,她加入了萊弗士控股有限公司。隨后,她的職位節節攀升,如今坐到了酒店集團總裁兼CEO的位置。她手底下有近1萬名員工,在全球管理著40多家酒店和度假村。但她卻說,“如果有機會,我寧愿多花一點時間陪陪孩子。盡管他們已經長大成人,但我根本不記得他們是什么時候邁出第一步。”
在企業領導人通過親身體驗意識到人際關系對業務發展的重要性的同時,他們卻犧牲了與家庭這一最主要的關系。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都為自己沒時間陪伴家人而深感懊悔。菲律賓快餐集團快樂峰的CEO陳覺中認為,不可能真正做到家庭與事業并重,但應該朝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他說,“孩子們小時候,我實在抽不出多少時間陪他們。”
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高級管理者,她們的出現改變了亞洲企業管理層的格局,但平衡職業和母親這兩個角色仍然是一個痛苦的抉擇。
例如,萊弗士的蔡瓊瑩就說,把孩子托付給助手和母親幫了她很大的忙。“幸好我住在新加坡,一個小國,從公司到家超不過15分鐘;還能得到家人的幫助。在亞洲,依賴至親并不丟人。”但她承認,抽出大量時間陪伴子女對她來說很難,“作為母親,應該在孩子跌倒時及時出現,陪伴他們邁出第一步。”
在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這個問題上,多受訪者都談到周末與家人度假和準時回家吃飯這兩點。微軟亞太區前副總裁、現為微軟亞洲企業服務副總裁的桑賈伊·米爾查達尼甚至每天讓妻子和孩子開車來接他下班,用這種方式來確保自己能與家人共度一段時光。
四、成功常意味著背井離鄉
就像許多亞洲人在成功之前都曾改變過職業一樣,許多人是遠走異國他鄉后才取得成功的。當香港人程守宗還是加州一家電腦公司年輕的工程師時,就曾與一份管理工作失之交臂。他說,原因就是他不善于表達。
接下來,他用一個月的薪水報名參加了當地電視臺主持人舉辦的如何成為有效演講者的培訓。
他說:“所有人都認為亞洲人只是當工程師的料,但我決定有所改變,如果不行的話,我也就回香港去。”他的策略收到了效果:現在,50歲的程守宗已經是有著4000名員工的加州軟件開發商賽貝思公司的總裁兼CEO,并擔任迪斯尼等多家公司和慈善機構的董事。
對全球企業家和管理人員而言,獲得成功意味著將職場擴大到海外———約有一半的管理人員都談到了在異域他鄉取得的成就。陳覺中不但在菲律賓抵擋住了美國食品連鎖店的壓力,還將快樂峰發展成為在9個國家擁有20000名員工的品牌。
在迥然不同的社會中生活,常常會促使人們嘗試不會在本國從事的事情,從舒適家庭的無形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對賽貝思公司的程守宗而言,在國外工作的決定使他能夠“更了解自己、更加自信、更能夠分清主次。”他說,在當地,一切都可能按部就班,只是被動地等待;獨處國外,人們會遭遇挫折,但也能學會如何依靠自己。
隨著全球化對跨國界業務的推動,管理人員和企業家也有了更多機會面對本尼斯教授所說的“嚴峻的體驗”。本尼斯說,“‘背井離鄉’是一個比喻,是所有領導人發現自己的某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