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溫文爾雅,一個個性十足 李開復馬云激情對碰話成功 昨天,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和阿里巴巴CEO馬云做客2006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現場,與近三百名中國優秀高中生一起進行了超過兩小時的精彩對話,現場笑聲不斷、掌聲如雷;同樣的,學生們超乎想象的提問,也讓兩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意外驚喜。
(記者 李碩君) 【關于人才】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地方
昨天,首先登上講壇的是李開復,以“選擇的智慧”為主題的半個小時演講結束后,馬云走上臺與李開復微笑握手,并進行了簡短的5分鐘自我介紹。
出乎兩人意料的是,當主持人剛剛宣布下面是自由提問時間時,竟然有那么多的學生同時舉手。第一位站起來提問的學生的問題相當尖銳:“前一天應邀前來演講的嘉賓嚴介和先生提到最聰明的人應該從商,次之的人應該從政,再次的人才應該做學問,請問兩位是否同意這種人才觀?”
稍一遲疑,李開復直截了當地說他非常不同意這種人才排序的觀點。再次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此觀點一出,立刻引來全場學生的熱烈掌聲。李開復表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地方,天賦、興趣也都不一樣,所以不能說哪類人最適合做什么。
馬云點頭同意李開復的觀點,他認為,每個人對看待聰明都有不一樣的角度。當然他認為嚴介和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想過要是當總理,我會怎么樣怎么樣。現在我每天管理著一個幾百個人的公司就已經頭緒萬千,要管理國家是多么不容易、多么需要大智慧。而做學問當然需要更大的智慧,這樣國家才有希望。”
【關于成才】
不要做“死在第二天晚上的人”
青年人如何才能成才?怎樣面對失敗?這個問題對于李開復和馬云似乎是駕輕就熟的,但兩人卻都思考了一下。
“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后天會很幸福,但是很多人都死在了第二天晚上。”這是馬云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作為青年領袖,馬云表示,想要實現后天的幸福,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永遠不要放棄,總有機會贏的。
“如果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的李開復就不會在計算機領域取得這樣的成就;如果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的李開復可能只是美國某個小鎮上一名既不成功也不快樂的律師。”李開復以成長經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根據他的回憶,5歲的時候,和同齡孩子一起正在上幼兒園的李開復覺得幼兒園的功課太簡單,就不顧父母反對要求參加小學考試,并且以高分考進了私立小學。“這件事讓我懂得,只要大膽嘗試,積極主動爭取,我就有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法律專業的他,到了大二發現自己并不真正喜歡政治,而是迷上了計算機。終于在大二的一天,他做了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成的學分,轉入該校默默無聞的計算機系。“想要愛你做的事,先去做你愛的事。”有興趣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帶來持久的動力,才能釋放自己的全部潛能,并從中享受到成功與快樂;積極主動地尋求改變,尋找機會,這就是李開復的成才觀,他本人正是這一法則的擁躉與實踐者。
【關于對方】
一個溫文爾雅一個個性十足
最后一個問題是雙方PK:那就是李開復、馬云怎樣看待對方?
謙讓了一下,馬云首先表態,“我很欣賞李開復的溫文爾雅。我也非常欣賞Google,是一個互聯網的傳奇。我的理想是超過Google。但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有不一樣的成長背景、學術,比如我非常欣賞李先生的嚴謹治學和溫文爾雅,如果以他為標準,我恐怕連100分里面10分都拿不到;但是如果拿我的標準來衡量他的話,恐怕他也就10分了。”
李開復表示,他非常欣賞馬云兩點,第一,他的言論舉止打破了中國原先盛行的一些想法;第二,現在很多公司的老板們整天想著的都是怎么賺錢、發財、上市,而馬云則希望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個打著中國品牌的跨國公司,并且努力嘗試實現自己的理想。
演講結束后,很多學生不愿離開會場,“我們很激動,有些問題很敏感或者說不太好回答,沒想到兩位都可以用這么幽默詼諧的方式直面我們。而且他們的回答也對我們很有啟發。”學生們如是說。
■鏈接
李開復
1961年生于臺灣。曾就讀于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副教授;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該公司的多媒體部門;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總裁;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馬云
畢業于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的他1995年4月創辦“中國黃頁”網站。1997年年底,馬云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1999年初,馬云回到杭州以50萬元人民幣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現任阿里巴巴網站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