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原理:想占便宜嗎?先讓別人占便宜!
我記得小時候讀過這么一個故事。
故事講的是,古印度的一個國王打算重賞他的宰相。宰相便請求國王在棋盤上擺麥粒,第一格擺一粒,第二格擺兩粒,第三格擺四粒,照這樣下去,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然后把棋盤上的所有麥粒賞賜給自己。
國王慷慨地答應了宰相的要求,但他很快就發現,即使拿來全印度的小麥也無法兌現他對宰相許下的諾言!
交換不僅是財富的源泉,而且是一種生存的心態
市場機制就是這樣一種增長機制,每個麥粒的名字叫“自我利益”,或者通俗點說,叫“自私”,每個格的名字叫“交換”。亞當·斯密更通俗地把這種格子叫“看不見的手”——人與人之間通過貨幣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個人傳一個,兩個人傳四個,四個人傳八個,八個傳十六個,每一個人的利益像麥子,擺到“交換”這樣一個格子中,就會出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所以,個人利益或“自私”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就像所有的麥粒只在一個格中,就是一種惡習,因為一個人要想獲得,就意味著另一個人必須失去,在沒有交換的環境下,任何一個謀求自我利益的行為,都會傷害其他人!
但在有很多格子,即存在交換的情況下就不一樣了,在存在交換的情況下,一個人想得到別人的東西,就要到另一個格子中,用自己的東西去交換別人的東西,自私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是一種惡習,而在開放的交換環境則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體現為一種偉大的客戶價值精神:我們想要別人的東西,那么首要的就是去理解別人,看看別人需要什么。你必須提供別人想要交換的,你才能夠從別人那兒交換來你想要的。
價值是由交換創造的,為交換而生產是價值的源泉。這就是偉大的市場經濟精神。在這里,交換不僅是財富的源泉,而且是一種生存的心態——你想要獲得你想要的嗎?那你就提供別人想要的!
你想占便宜嗎?先讓別人占便宜!你想快樂嗎?先讓別人快樂!你想獲得自尊嗎?先讓別人有自尊!你想要別人跟從嗎?那就先服務與犧牲!
成功領導者的特質:關心員工的利益
一個商業社會的邏輯,其實也是一個團隊成立的邏輯。組織在本質上就是互惠互利,一個人要想成為組織領導者,不懂這種組織原理,那就不懂領導之道。那就是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
比如就公司而言,公司與員工之間本質上就是互惠互利的關系,公司用工資與員工交換,員工用業績與公司交換。在交換的意義上,業績對于員工不僅是自我價值的衡量,更重要的是公司對員工服從制度投資的回報。
就是說,員工的承諾與遵從是一件代價很高的行為,在我們沒有提供員工想要的待遇之前,我們是不能用權力得到的。由此我們也就獲得了一個成功領導者的最重要的特質:關心員工的利益。
窮人原理:勤奮的人為什么不一定致富?
當這個結論一成立時,那么,我們突然發現在管理公司的時候,有一個錯誤就是不懂去經營員工的利益——員工沒有動力,是因為我們不懂任何一個人真正的利益,是需要通過交換來獲得的。幫助員工懂得這一點,就在幫助他們懂得把自己的利益通過交換轉化為共同的利益。
這就是市場經濟下的“窮人原理”:你之所以窮,并不是你不夠勤奮,而是很大程度上因為你在為結果勤奮,而不是為他人的利益勤奮。在市場經濟中,利益不是從自己的勤奮來,而從客戶的認可上來。因為勞動價值是客戶決定的,為客戶著想的人,才是獲利最大的人。
所以,窮人與富人都源于一個簡單的邏輯:交換。交換背后的心態其實是一種雙贏心態。既不是你贏我輸,也不是我輸你贏,而是雙贏,這顯然是以客戶價值為前提的一種心態。所以,客戶價值應當是最核心的基因,利他就是利己,沒有一個人因此受損失,彼此雙贏。這是市場經濟中,任何一個成功者必須擁有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