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部隊,把他們培養成為鐵骨錚錚的硬漢,他們有堅強的意志,有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離開了部隊,他們依然保持著軍人的優良品格,在各個領域展現著他們特有的風采。在大山深處開出一片廣闊天地的吳國漢,甘做公仆的金建平,走向世界的陸英明。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退伍軍人永不褪色的一面,不僅勇敢,同樣也充滿著智慧。
不怕吃苦不斷創新
蘭國 本報記者李晚成
人物檔案:金建平,豐城市隍城鎮上城村委會主任。1987年從空軍某部退伍回鄉,辦過榨菜廠、開發過黃梔子生產基地,現在負責一家五金制品廠。
“金建平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英雄。”提起金建平,上城村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
7月底,記者冒著酷暑,來到豐城市東山五金制品廠,一群漢子正在廠房內拉絲、制釘。記者根本沒想到,其中一個滿臉是汗的中年人,就是該廠負責人金建平。金建平抹著汗水憨厚地笑道:“創業就得吃苦。無論何時,都得保持在部隊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風啊。”
1987年金建平從空軍某部退伍,回到家鄉上城村。
回鄉后,金建平被選為村民兵營長,也和普通農民一樣,耕田種地。但此時的他,更多了一層思考。為改變落后的種田方式,他自費到江西農業大學函授。一個偶然機會,金建平了解到種黑大麥前景廣闊,在科技部門指導下,他試種黑大麥,產品果然走俏市場,不久,黑大麥在全村推廣。黑大麥試種成功,村民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1998年,科技部門又在上城村推廣種榨菜,金建平等幾名村干部帶頭種植。當年兩畝榨菜田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金建平等人的帶動下,上城村家家戶戶種榨菜。為解決榨菜銷售問題,金建平建起了一家榨菜廠,就地收購加工,榨菜迅速成為上城村的支柱產業。
2000年,金建平被選為村委會主任。這時的他又瞄準了黃梔子中藥材基地,他帶頭承包一片荒山,種植了200多畝黃梔子。如今,在金建平等人的影響下,隍城鎮已連片發展3萬余畝黃梔子。
2005年,響應我省全民創業號召,金建平一邊種植黃梔子,一邊又投資創辦了豐城市東山五金制品廠,主要生產鋼釘。短短一年,五金制品廠就步入正軌,每月產量達25噸,產品供不應求。金建平自信地說:“不怕吃苦,不斷創新,退伍軍人在農村創業同樣大有作為。”
揚帆出海永不言棄
本報記者楊碧玉
人物檔案:陸英明,1995年從空軍某部退伍,放棄可安置工作的機會,投資5000元創辦了祥興偉業織造有限公司,把分公司開到了歐洲。
沒有人會想到,在部隊獲得財務管理大專學歷的陸英明,只是為了讓更多親朋好友走出農門、實現就業,毅然放棄安置工作的機會,一頭扎進了商海。
陸英明的創業走的是一條曲折之路,他先后投資冷飲、裝潢、仿古建筑、酒樓等等,可都是舉步維艱。但他從沒想過放棄。
機遇總是青睞執著的人。1997年在朋友的幫助下,陸英明接下了一個來自國外的訂單,生產4萬條掛帶。初嘗了“甜頭”,他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
開拓海外市場,最讓陸英明頭痛的是業務人員的缺乏。因為既懂外語又懂國際貿易的業務員太少,陸英明只好又當老總又當推銷員。記得當時為了爭取一筆來自英國的業務,光是掛帶樣品,他就反復制作了十幾次。凡事親力親為,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后來,他聘請了7名大學畢業生,專門從事海外市場開拓,可是企業規模小、機制不健全,7名大學生沒過多久就走了5個。反思之后,陸英明對公司內部的機制作了適當調整,并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對企業有認同感的營銷團隊。公司還在阿里巴巴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臺,在沿海地區設立銷售窗口。今年3月底,就在世界杯戰火即將點燃之時,他們從互聯網上了解到了相關產品的需求信息,陸英明迅速抓住商機,以過硬的產品質量、豐富的產品種類和優質的服務,拿下了價值600萬元人民幣的世界杯掛帶訂單。
這些年,陸英明的公司業務量不斷擴大。初步統計,一半以上世界500強的企業,還有F1賽車等諸多重要賽事等,都在使用祥興偉業制造的掛帶。
從國內打拼到國外,從退伍軍人到創業成功的企業家,陸英明說還會有很多困難,但只要腳踏實地、永不放棄,就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數載拼搏不忘鄉親
革花 文利 本報記者張雪 實習生王琳
人物檔案:吳國漢,42歲,1985年從北京某通訊營退伍還鄉。2000年他自主創業,自籌50萬元資金,注冊成立江西漢達綠野農業發展公司。
宜黃縣梨溪鎮,有一個占地3000多畝的現代農業莊園。提起農場的主人,當地村民豎起了大拇指:他就是退伍軍人、江西漢達綠野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吳國漢。
1985年,依靠在部隊學到的通訊技術,退伍回鄉的吳國漢承包了梨溪鎮有線電視網絡業務。600戶的客戶群完全可以讓他過上安穩的日子,但他不安于現狀,積極尋找發展機會。他敏銳地意識到:以高新技術、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將會成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2000年,他不顧家人反對,籌集50萬元資金,租了鄰村600畝地,注冊成立了江西漢達綠野農業發展公司,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當老板并不容易。公司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白天,吳國漢不僅要四處奔走籌集貸款,還要同工人一起開墾、整地、種植;晚上,他挑燈研讀,學習現代農業種養和企業管理知識。幾年拼搏,公司如今成為擁有3000畝面積的綠野山莊:山上種植了杉樹、荷樹、池杉等10多種生態林木;山中養殖了雞、鴨、牛、羊;山下栽種了苗木花卉,挖塘養魚,形成了以種植扶養殖,以養殖促種植的綠色生態鏈。目前,莊園已種植生態林500多畝,栽種苗木紅楓、樟樹等經濟林260余畝,種植紫薇、杜鵑、百合等花卉50余畝,飼養特種牲畜東山種羊、肉牛800余頭,開挖水域面積25畝放養魚苗。公司年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實現利稅50萬元。
吳國漢富裕了不忘眾鄉親。自2002年以來,綠野公司與技術人員合作,免費為當地農戶先后建立5個果園,9個養殖場,采取“公司+科技+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與500多名農民簽訂訂單,為農戶提供種子、技術,并保證種植的產品以保護價回收,決不讓農民吃虧。農戶每年平均增加收入500元,實現農戶與公司“雙促雙贏”。公司每年還解決300余名農民的就業,農民在自家土地上打工,不用外出,人均就能增收4000余元。新建的儲水量達5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為附近村民解決了近2000畝耕地灌溉難問題,280余戶農民不同程度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