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龍:贏在中國讓創業不再孤獨
“創業者在沒成功之前,他很可能都是在孤獨地忍受著壓力和非議。”劉小龍的這句話不僅是自己3年來創業心態的真實寫照,也是所有創業人的心靈感受。這個孤獨的階段劉小龍經歷過;36強的每一位創業者經歷過;馬云,吳鷹,這些商場上叱詫風云的人物也經歷過。那么在孤獨之后呢?我想會是一片艷陽天。
當36進12的小組抽簽名單一出來,劉小龍所在的第四小組就被喻為死亡之組。在死亡之組的四個成員中,劉小龍似乎并不是特別的突出。從他眼里看自己的對手,他們都很優秀:“徐科:學音樂出身,唱歌、背詩樣樣精通。88句的琵琶行,隨點隨背。林天強林導演對電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又是電影科班出身,現在在讀博士。錢江是這次比賽實力最強、也是非常完美的選手。首先他本人有非常頂尖的商業學習經驗,同時又是百合網的總裁,而百合網也有過成功融資的經驗。”
盡管對手很強,劉小龍還是自信滿滿。在他看來8日的比賽現場,他的發揮還是可以的。沒能晉級只是因為缺乏成功的經驗,評委對他缺乏信心。
比賽現場評委尖銳的提問,不僅沒讓劉小龍頹喪,反而更激發了他的斗志。在劉小龍看來創業者一般都激情有余,理性不足。這種尖銳的提問和當頭棒喝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準備去創業,肯定對你的能力和你的項目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你身邊的親戚或朋友,出于對你本人的關愛,并不會提出很多特別尖銳的問題。而作為一名創業者,你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準備去接受這些質疑;你的創業項目和方向對不對,行不行,你有沒有信心去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在初期對創業者是非常關鍵的。所以不管是面對馬云的咄咄逼人,還是熊曉鴿的精明算計,劉小龍都把這當成了創業中的“當頭棒”。他需要有人對他,對他的項目提出更深刻的問題。只有這樣,他才能夠更加清楚地審視自己和項目的不足,他才能夠做得更好。
創業者本身是很孤獨的。在你沒有成功之前,你的理想、你的憧憬說得越多越會讓人覺得這是你的癡心妄想和沖動。對創業者而言,很多激情只能埋于心底,只是去干,卻沒有機會跟人表達,和人溝通。今年夏天,“贏在中國”把108個創業的人拉到一起。在這里,大家都是同樣的心態,同樣的過程,在做同樣的事情。他們彼此交流的時候,不會有任何的障礙。‘贏在中國’帶給我的快樂是純粹的,它讓我這幾年的疲憊減少很多。參加了這個活動,對我一生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激勵。我一定會堅持自己,我要做到‘贏在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