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體育偶像變身人民搜索總裁,“人民”在驚嘆鄧亞萍自我蛻變之路的華麗時,也自然而然地產生疑問,投身網絡的鄧總裁究竟能帶來什么?
鄧亞萍履新了,人民搜索總裁,前面還有一個更值得注意的官方職務——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正局級。考慮到鄧亞萍37歲的年齡以及多年來積累的為人矚目的聲譽和資源,其日后的成就可供人進一步發揮想象。
當年賽場上的鄧亞萍冷峻、兇狠、咄咄逼人,她的自我成熟和完善、強悍的內心,成就了一代霸業——18個世界冠軍、連續兩屆4奪奧運會冠軍、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如今的她依然有一種掌控全局的霸氣,只是更顯從容、溫和、謙遜,“已經轉型為一名標準的體育官員了。”采訪過她的記者如此感嘆,F在,“體育”兩個字也迅速被抹掉了,她完全脫離了傳統運動員乃至體育官員的路子,正式走進互聯網這個更廣泛的領域。
劍橋博士是如何煉成的
人們津津樂道于鄧亞萍每一次華麗的轉身,從“乒乓女皇”到劍橋經濟學博士、國際奧委會委員,再到北京團委副書記及至現在,鄧亞萍完成了鮮有人能企及的跨行業“變身”。她始終上揚的人生曲線更是被定義為,舉國體制下體育選手絕無僅有的奮斗故事,為萬千運動員灌輸信念——把命運中可把握的部分最大化。
近乎勵志式的定義,或多或少受近幾年備受熱議的運動員歸宿話題的影響。退役后身向何處?可提供范本的,有轉入演藝圈的田亮、桑雪,有搭線豪門的伏明霞、郭晶晶,更多的則在人們視線之外,比如干搓澡工謀生的鄒春蘭、變賣金牌維生的艾冬梅。
但如鄧亞萍般不斷把學習和拼搏做到極致者,鳳毛麟角。
自1997年起,那個扎著小辮子、張牙舞爪的小個子運動員形象,就和直徑38毫米的乒乓球一起,與鄧亞萍漸行漸遠。退役后的鄧亞萍選擇進入大學深造,與早前一次次被國家隊拒絕不同,大學的橄欖枝伸手可及。只不過對她來說,這同樣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
耳熟能詳的段子是,鄧亞萍以英語專業本科新生身份心懷忐忑地進入清華大學時,“老師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寫出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費了一陣心思總算寫出來了,看著一會兒大寫、一會兒小寫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師,就這個樣子了!
更重要的應該是最后一句:“但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努力!”
努力的過程無需揣測。一把把脫落的頭發、從1.5下降到0.5的視力、宿舍里成堆的學習器材、春節期間每天的速凍餃子皆可見其“苦讀”的艱辛。2001年,她拿下學士學位,同年9月,為了“全英國最棒的英語系”入讀諾丁漢大學,在上課的過程中,她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搶著發言。連老師也開玩笑說,從她學習的勁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世界冠軍;2002年12月12日,4萬多字的畢業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通過答辯,獲得諾丁漢大學的碩士學位;2003年,申請劍橋大學,在被第一個申請的學院拒絕后,第二次努力才被耶穌學院錄取,讀的是土地經濟系。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懷孕期間她得以放下職務上的一切工作,卻執拗地堅持在劍橋學習,當年在賽場上兩眼冒光的狠又回來了;2008年3月7日,經過整整兩個小時的答辯,鄧亞萍終于通過考官的“拷問”,并最終獲得劍橋大學授予的經濟學博士學位。
新華網對此報道稱,“在劍橋大學八百年的歷史中,這是第一次有像鄧亞萍這種重量級的世界頂尖運動員拿到博士學位!
開創意義的仕途轉身
重量僅為2.7克的乒乓球或許是所有球類項目中最輕的一種,但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于中國而言,它恰恰又是最重的一只,甚至曾經重到超乎想象。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了乒乓運動員從政的傳統,遠有李富榮,近有蔡振華,都位列副部級。
因此,鄧亞萍的從政之路也在慣例之內。在劍橋學習的5年間,她幾乎是“蠟燭兩頭燒”,歷任中國奧委會執行委員、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中心副主任。但無一列外,都沒有摘掉體育官員這頂帽子。
奧運會結束不到一年,鄧亞萍的人生軌跡發生了一個有開創意義的轉變:調任北京團委副書記。這也是她首次從事體育領域之外的工作。一年后的今天,鄧亞萍又正式調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兼人民搜索總裁。短短三年間,鄧亞萍奇跡般地完成了“三級跳”。
華麗轉身的背后顯然上層領導的認可和肯定。按照干部選拔任用的規定,調鄧亞萍之前,人民日報社人事局對她進行了測評、考察,分別與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團委中層以上領導干部,及鄧亞萍分管部門,共計29人談話,均舉手贊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