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找錢,忙著做產品……創業型企業在誕生伊始總有那么多十萬火急的難題要處理。不先活下來何談日后發展?于是,管理被認為是后續日程之事,推遲、再推遲。
但事實上,根據美國鄧白氏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連續多年對小企業的調查發現:管理問題是造成經營失敗的首要原因。而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正是缺乏管理能力和技巧,以及各種各樣的管理不當。
與成熟企業的管理者不同,創業者更多時候面對的是不確定性問題,需要從不確定性中把握機會。大公司更多是用資源換資源,采用流程化管理,而創業企業,要的則是扁平化、靈活和速度,“尤其在今天的信息社會,更多要強調的是創新和速度。社會變化要求管理模式創新,這對創業型企業而言,更為突出。”南開大學商學院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教授對《中外管理》說。看來創業中,不但很需要管理,而且需要獨特性的管理。
看似不能管理的創業管理
也許讓人驚訝,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種大企業通行的職能管理,以及穩定性連續生產的專業化管理,新創建企業絕不能照搬,否則必死無疑。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通常情況下,在創業型企業誕生之初,是很難有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統的,而且事實上,也必須沒有。因為控制系統的建立自然會加大成本,創業企業通常很難承受。而更重要的是,控制系統會降低效率,讓企業失去活力。而這正是創業企業最初最為關鍵的競爭力。
但是,企業總是需要掌控的,怎么辦?用信任關系來代替控制系統。這種信任或者來自血緣關系,或者要靠創業者發揮個人魅力來在團隊之中建立。
同樣的,和成熟企業更該鼓勵授權相反,創業企業反而并不適合盡快授權,“因為在沒有控制系統的情況下,授權容易導致失控,甚至導致創業失敗。”張玉利說。在他看來,也正因此,建立一種基于團隊的工作方式,對創業企業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么相比個人創業而言,團隊創業成功的可能性要高很多的原因。因為團隊創業能夠整合資源,包括信息的獲取,而且團隊當中的資源和技能可以產生互補的作用。比如:創業團隊中有人擅長技術,有人擅長市場,二者結合往往能給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力。
看上去似乎是個悖論,當創業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又必須進行管理的規范化。“很多公司為什么會死掉?他把大量的事務當成例外來管理。”張玉利說。他認為,創業型企業的一個最常見問題莫過于老板成了“一支筆”。任何決策都要他一個人簽字,曾經作為推動企業創業和發展動力的創始人,最后往往變成阻礙企業發展的障礙。往往成也蕭何,敗也簫何。因此,如何針對新創企業建立成本低廉、具有靈活性而且有效的控制系統,就成為創業企業特別需要關注的管理問題。
“老手”創業的利弊
創業的那種痛并快樂著的魅力,常常無可阻擋。不少創業者在經歷了一次創業之后,往往身不由己地傾注到又一次創業中。這些人的優勢自不必說,首先他已經擁有了聲譽,這種聲譽可能建立在無形資產的基礎上,比如:對市場的了解,以及社會網絡等。這顯然更有助于其進行融資,以及雇用到熟練員工。而因為已經有了比較強的外部網絡關系,這種創業老手發現和識別機會的能力通常也更強。當被問到那種從一個創業團隊分離出來,又自己開始新創業的人,是不是在吸引風投上會加分時,乾龍創業投資基金創始合伙人查立直白地反問:“為什么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