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創業過程其實就是兩大部分,一個是機會識別,一個是機會開發。”張玉利說,“有關的調查發現,70%以上的創業機會其實是以前工作的一種改進和改善,大多數創業者是在做別人也在做,但他們能做得更好的事情。”
不過,與此同時,“創業老手”的劣勢也同樣明顯。
“這類創業者可能會對以前模式的依賴比較大,他可能會盲目的堅持自己先前的行為方式。反過來就可能難以適應新的機會和環境的變化。”張玉利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在于,創業者對創業企業的內在特點和獨特性把握不好。越是經歷過多次創業的人,越可能對過去經驗的依賴更強。
張玉利進一步解釋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和一般規律型的學習不同,創業者一般是通過一件一件事來學習的,更多是行到知的過程。這種學習其實具有很大的隨機性。正如一位達人所說,你生第一個漂亮孩子需要懷胎10個月,并不意味著生第二個就只要1個月就可以了。此前的創業經歷一定有助于新一次創業,但并不是完全的復制。
從創業經歷到創業技能
也正因此,使得大多數創業者經過挫折之后依然還會碰壁,而只有多次碰壁之后,才可能把它積累成一種知識、變成一種技能。“這里本質上涉及的是創業經歷和經驗怎么轉換成創業技能的過程。”張玉利說。
不過,這個從創業經歷到創業技能的轉換過程并不容易。沒有創過業的人,很難體會到創業者那種巨大的生存壓力。現金流往往成為創業者的首要關注點。許多創業者也許開始有很多好的想法,但一旦進入戰場,現金流的壓力常常使大家更關注銷售、關注行動,系統的調查研究和群體的決策機制可能會變得缺乏,這也阻礙了他從過去的創業經歷向創業技能的轉換。
所以,在看待創業型企業時,需要把創業初期企業的獨特性挖掘出來,然后去看他的一些獨特的管理問題。而這些管理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對傳統管理的創新。“比如說一半的工作有計劃,一半的工作是沒有計劃的,計劃跟不上變化,這是時代客觀存在的問題。但并不能說這個社會不需要計劃,反而越是變化快越需要計劃。創業企業在創新、快速行動,以及風險承擔上比大公司做得更好,就可能探索新型社會管理模式的變化。”張玉利總結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