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主要是創業者,特別是海歸創業者。如果讓我只講一句話,我想講的是:大家要創業的話,是不是真想清楚了。因為創業這條路確實不好走,不但道路崎嶇,還要符合好幾個條件,最后才能走到成功。
當然,創業也不是一條不歸路,即使失敗了也就是受到資金損失,人本身還是會受到歷練的,可以退回去做公務員或者到企業里繼續打工,然后再卷土重來。對于今天在座的海歸創業者們,一開始就更要想清楚走什么路,因為你們要退回到原來的位置可能比較困難。
創業成功不僅僅意味著你的企業上市了,更重要的是你真的能把企業做大做強。每個人在創業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創業,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創業者要想成功應該具備的一些必要條件,但哪些是先天的,哪些是能夠通過后天鍛煉出來的,我沒有弄清楚。
困難與誘惑
我以前說過一句話,“困難無其數,從來不動搖”,這是千真萬確的。聯想成長的時候,可能比大家面臨的困難更多,主要是環境困難。
1980年代,中國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剛開始向市場經濟轉,由于種種不規范的商業行為我們被騙過多次。最初起家的20萬元資本,大概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被人騙走了14萬。1987年時,在深圳被一家私人的進出口公司騙走了300萬元。當時我甚至有拿板磚拍他的心,在他們家蹲守了很長時間,最后這筆錢追了回來。 當時海淀區的一些領導對創辦高科技企業既不理解也不支持,我們推出了第一代產品聯想式漢字系統,物價部門找上來認為超利潤要罰款,我帶著一個女同事周日等在他家門口。我當時已經40歲了,在科學院里是有一定地位的技術人員,遇到這些困難就要很快進行心理調整。
再舉一個例子,聯想當初走的是“貿工技”這條路,我們最高的理想就是做自己品牌的電腦,以為條件具備時就可以向計劃部門去申請批文,但根本拿不到申請單。后來我們和香港的一家小公司合作,辦起了香港聯想,用做代理業務掙的錢開了一個小作坊,生產電腦主機板并到外國去參加展覽。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去參觀展覽會時發現竟然有個攤位是大陸人開的,后來找到我們給了批文。大家可以想象,這跟今天的條件有多么大的不同。
后來香港房地產漲價,我們把工廠搬到了深圳,當時的海關人員給了我們很不公正的待遇,凡是聯想送貨的車一到,海關人就出來查查,查完了以后重新排隊,后來就下決心遷到了惠州。當時的困難和諸位今天創業完全不同,但要不是憋著一股我非做成不可的勁兒,早就堅持不住了。但我們就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動搖過,就想盡辦法過這個關。
另外也要經受住誘惑,比如當時我們組裝電腦要進口元器件,進口就需要有批文,我們發現倒賣批文賺錢比做電腦容易多了,很多人第一桶金都是這么來的。但我們能夠不受誘惑,千萬想清楚,要把路走好,不要在改革中做犧牲品。
企業家要能“寫菜譜”
作為企業家,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有句話,改造環境、改造別人難上難,改造自己最容易,我覺得說得挺對。有些人的性格特點就是不能改造自己,那可能真的不適合做企業。企業家是串起一條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每個人才都是一顆顆珍珠,能不能把他們串起來,這考驗的其實是學習能力。
我想強調的學習能力,更多的是:從書本里或者外面的事情學習了以后,再結合自己要做的事情,反復去考慮,去復盤。聯想很喜歡說“復盤”,其實我根本不會下圍棋。每次完成一件事,把你當時怎么做的重新想一遍,把邊界條件想清楚,通常你做成功的事情,并不是由于你的成功而成功,而是某種邊界條件的作用,換了邊界條件以后你這事就未必能成功。你不想清楚,這個事就做不了,經常思考、反省的人進步就會很快。而在思考時,要著重想自己身上的問題,不要太多考慮別人該怎么樣。在打仗中,就要不斷地根據自己的情況研究出一套方法,而不是按照已有的菜譜去做菜,要找出規律,寫出菜譜來。
我們所處的PC行業,成本高低非常重要,原因是元器件部分占了成本的80%以上,而技術發展太快,當新的存儲器芯片一出現,老產品隨時就可能降價。我們后來就研究了一套土辦法,一種小步快跑的辦法,怎么去訂貨等等,這招非常靈,在那一年之內,我們用六次降價的方式,一次次打擊了競爭對手,包括幾個外資的大公司也沒轍。那年有些IT相關的媒體就報道說“聯想要跳樓了”等等,實際上我們利潤大增,市場份額大增,就是因為我們根據具體情況研究透了這個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