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民幣匯率飆升、勞動力成本和員工管理困難,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公布了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設想2年后“機器人戰略”若能如期完成,富士康機器人規模與當下富士康員工的數量幾乎相當,如同管理大師德魯克所指出的那樣:“機器最適合做同樣的工作、重復的工作并盡可能做簡單的工作。此時,它的效率最高。”郭臺銘將再也不用擔心員工加薪要求帶來的成本上升、跳樓所帶來的惡劣影響。
還有一個重要的創業機會來源就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出現與普及。
如同iPad流行給傳統出版業所帶來的機會一樣,更多的新產品、新服務,更好地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將帶來了可能改變產業格局的創業機會。例如電腦和互聯網普及拯救了騰訊,2000年互聯網泡沫之后,夢網短信分成給所有中國互聯網企業帶來了溫暖的春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普及也必定將會帶來更多如今還不明顯、但一定是巨大的創業機會。
機會往往符合合成謬誤原理,多數人發現的機會往往不是機會,而可能是機會陷阱。潮流、熱點是大企業的勢力范圍,而大企業不關注的才是創業者的真正機會。好的創業機會,通常游離于公眾的視野之外,是大企業“燈下黑”的盲區。
所以,當我們尋找機會時,要遵循大眾思維的反向思維,即大眾關注什么,我們就向那些大眾不關注的領域或方向思考、尋找,多往自己不常關注的領域走,越是大眾不熟悉的領域,越是大眾不屑的領域,隱藏著越多的機會。騰訊在最困難時、百萬出讓卻沒有人愿意接手,馬云創辦阿里巴巴時、很多人笑他瘋癲,UT斯達康把日本淘汰的PHS整合成小靈通而遭到一片聲討之聲,還有很多最后成功的例子,當初都不被眾人發現、看好,而最后大家都認為是個機會的時候,其實已經不是機會了。
當發現一個創業機會時,一定要思考:其他人也發現了嗎?如果發現很多人在進入同一機會,可能就不是機會,當下一片倒閉之聲的團購、LBS即是最好的例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