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期通脹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要想不造成人才流失,又能夠有效控制人力成本,除進行必要的調薪外,還需要注重做好年終獎金的評定和分配問題。經濟通脹,國內外經濟不景氣,企業的盈利下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年終獎發放。C企業是一家中小企業,多年來,在實踐中采用了分餅法,效果比較好,其步驟如下:
(1)、年初時給各部門主管簽訂經營責任制(完成目標低于70%的不參與分獎金);
(2)、按照主管級別、心態、業績等在年終時由老板給員工判定績效獎系數。假定:副總,3.0;總監1,2.5;總監2,2.0;經理1,1.5;經理2,1.1;副經理1,0.9…
(3)、統計各季度或月度主管得分,求平均計算出各主管年度得分;
(4)、計算各主管的個人系數=主管得分/總分*主管績效獎系數;
(5)、計算總系數=參與分獎金的各主管個人系數之和;
(6)、主管個人獎金=年度可分配獎金/總系數*個人系數。
筆者認為,年終獎對于管理人員是比較重要的獎金,企業在盈利的狀況下,應拿出一筆錢來發年終獎。年終獎總額的多少取決于企業的經濟效益,但通過發年終獎,起到獎勵先進,拉開差距的效果,對于推動企業管理人員提升業績會起到較好的作用。企業既可以在年初時約定年度可分配獎金的產生辦法,也可以由企業的老板在年終時綜合衡量企業的實際情況后決策。在實踐中,確定績效獎系數時應考慮主管心態這個因素;如果是個人不努力,即使取得理想的業績,也是不值得贊揚的;即使業績不夠理想,但個人比較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企業在解決人力成本問題的同時,在年終時還需要解決好人力資源的需求規劃問題。人力資源的需求規劃,需要企業盤點人力資源現狀,并重點解決好人才的供應問題。核心人才的明確,可以利用戰略地圖這個分析工具,在戰略清晰的情況下,利用戰略-能力-人才模型,明確企業的核心人力資源需求。
某電子商務企業戰略-能力-人才匹配模型
在當前人力成本增加的形式下,建議企業在滿足核心人才需求時,首先內部培養的方式。內部培養的人才,對企業的情況會比較了解,容易理解企業的文化,容易取得工作成績,另外和獵頭、外部招聘等方式相比成本較低,且穩定性好。
關于如何建立核心人才培養機制,筆者建議可采用以下六個步驟:
(1),定崗位。企業根據核心人才的類型及發展和調整的需要,做好關鍵崗位的確定,并明確階段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好人才的梯隊規劃。建議,關鍵崗位要有1-3名的后備人才。
(2),明課程。關鍵崗位及關鍵崗位的核心能力明確之后,需要建立核心課程開發系統、外部講師資源體系、內部講師培訓系統、特殊人才培養體系,確保崗位-能力-課程的明確。
(3),多輪崗。針對各梯隊的后備人才在接受必備的培訓之外,進行有計劃的輪崗,確保關鍵崗位人員的復合性,后備人才需至少進行2次輪崗方能晉升。
(4),抓重點。企業可大力引入大學畢業生,并把大學畢業生視作后備人才的重要來源。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確定適合發展需要的畢業生招聘標準,對畢業生實施入職指引人制度,對畢業生提供心理輔導,大批引進大量淘汰,確保留下最適合的。
(5),明責任。中高層管理人員是各項培養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和管理,把后備人才的培養作為中高層管理人員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標。
(6),細投入。通過規劃和明確企業的培訓費用,確保各級崗位都可享受到一定量的內外部培訓,提升企業整體的培訓和學習氛圍。
企業明確了自己的核心人才,并做好核心人才的培養,但仍然會出現人力資源的供需缺口。筆者建議在年終時,企業的高層領導應重視以下三項工作:
(1),和核心人才進行面談,溝通未來的發展,尋求繼續共同打拼的承諾。核心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企業發展的依靠。核心人才的穩定,不僅僅需要為其提供滿意的薪酬福利待遇,更需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企業高層對核心人才重視,進行深入的溝通,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是留住人才的好方法。
(2),在人力資源部門的統籌下,制定好明年的人才補充計劃。年度的綜合考評之后,符合晉升條件的進行晉升,以滿足人才需求。對于內部培養無法提供的,應提前制定好招聘計劃,并重點考慮企業員工的內部推薦這種方式。人才的發展往往需要良好的環境,內部推薦通常比獵頭、直接外部招聘效果更好。
(3),針對核心關鍵人員可大膽采用股份期權、虛擬股份制、年薪虛股制等股權激勵手段以形成中長期的激勵。經濟通脹帶來了企業的盈利空間下降,企業對核心關鍵人員可能短期內給不到市場領先的薪酬水平,但通過股權激勵,使得核心關鍵人員的付出在中長期內有合理的回報。
結語:在經濟通脹的形勢下,企業要合理控制人工成本,需要做好調薪工作,解決員工的調薪需求。在企業盈利空間下降的前提下,企業需要進行年終獎的合理發放,以激勵管理人員。年終也是企業盤點人力資源現狀,進行人力資源規劃的時間,企業應著眼與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和培訓體系的規劃,并進行人才補充規劃,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來解決企業的人才需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