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們認為管理是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很難傳授,要靠天賦、悟性、靈氣,優秀的管理者是天生的。
后來,人們又發現管理是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就是可以學會的,就可以開設管理的學科。現在,管理學科已經高度體系化了。
再后來,人們發現管理理論的叢林。管理有很多理論,沒有一套理論是可以放之四海的,都有其適用的邊界條件。
現在,人們已經很少爭論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管理肯定有科學的成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是可以學習和把握的。管理也有藝術的成份,越往高端走,藝術的成份越大。
管理學的教學體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論化的教學體系,中國的管理學院就是這樣做的;另一種是案例教學體系。
理論教學體系讓學生把握了規律,卻不一定會在具體的環境中使用這些規律。
案例教學是哈佛商學院MBA的標志性特征,它的基本原理是讓你在案例的分析中自己把握規律。哈佛商學院的理念是:當一名學生在MBA期間分析過800個案例后,還有什么問題不能應對?
案例教學法非常有趣,它不是直接告訴你規律是什么,或者理論是什么,或者應該怎么去做,它是通過分析,讓學生自己去領悟、自己去發現規律。
我非常認同案例教學法,以前也做過幾年的案例教學,對學生很有益。
創業這個話題,我講過一些案例,我發現這些案例對所講的道理對讀者影響更大,但能否總結出規律,則還是因人而異。
藝術有規律沒有?肯定有。但藝術的規律比較難以總結,會總結的不一定是藝術家,藝術家不一定會總結。
以前,我一直費解藝術生如何授課。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學方式,可能教出來的是藝術批評家而不是藝術家。就如同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教出來很多只會批評別人自己卻不會做事的學生一樣。
后來到藝術學院觀察了幾次,發現都是講得不多,主要是靠學生練習(包括臨摹),老師在關鍵時刻指點一下。
同樣是老師的指點,有人悟性高,領悟得快;有人悟性差,豎子不可教也。
像愛迪生那樣的發明家,世界罕見,難以復制。
當“研究”取代發明后,研究變得比“發明”有規律。現在,好像有學歷的專家在做研究,低學歷的人才做發明。
央視上有一個與發明有關的欄目。我看過一些,你不得不佩服有些發明者確實有奇思妙想,但有些發明確實是在胡鬧,明顯的不符合邏輯,或者挑戰公認的理論,如永動機、水變油等。
從“發明”到“研究”,研究有其規律性的東西。
德魯克所講的創業的七個來源,主要指的是商業創新。
商業創新,以前同樣認為沒有規律。很多創新確實是靈光乍現,很多創新者并不是在規律的指引下進行創新的。對創新的神化更加劇了創新好像沒有規律的認知。
德魯克對問題的認知往往比其他人深刻,在被神化的創新背后,他發現了商業創新的規律,這就是著名的創新和七個來源。
只要反復出現的現象,都是有規律的。什么樣的形式被總結出來,期間千差萬別。
理論是規律,模型是規律,高度抽象的概率可能也是規律。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做決策首先要做問題的性質判斷,是偶然性問題還是重復發現的問題,兩個的決策目標完全不一樣。
創業是反復出現的現象,對每個創業者來說,創業或許都有偶然的成份,但把眾多創業匯總來看,一定有其規律。問題是,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描述規律。
有規律就可以上升到方法論層面,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把握規律。
必然性中有規律,偶然性也有規律。概率就是偶然性中的問題。
有些規律,可以建立模型,以嚴密推論的邏輯發現規律,比如,波特的五力模式,把握了這種規律,沒有產業經驗的MBA學生也能做戰略咨詢。
有些規律,屬于抽象的規律,比如德魯克關于創新的七個來源,這樣的規律,因為比較抽象,把握的難度較大。
創業機會有CYE規律嗎?研究個案例,好象都很獨特,正如只做過一個行業的人更加強調“隔行如隔山”一樣,好像沒有行業都不一樣。做過多行業的人更強調“隔行不隔理”,不同的行業是有共性規律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