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住騰訊的同行,我標題黨了。
其實,這篇文章是打算寫“大公司抄你腫么辦?”很明顯騰訊最典型嘛,以至于我還在網易的時候,Boss也問我,騰訊抄你怎么辦?此時屢屢有一股邪火在胸口燃燒著,想大吼一聲:騰訊抄我怎么辦?老子跳槽去騰訊!
最后我還是選擇了創業。
我在網易5年,一直帶業務部門,從內容總監轉職產品總監,算得上資深中層吧。網易做產品的環境,放在業內大約是中等偏上,它的好處別家未必有,弊端則是寰球同此涼熱。年初跟VC談天使融資的時候,對方大統領換了一個問法:如果網易抄你怎么辦?我很吃驚地回答,如果留在網易就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還創什么業?難道你以為我創業是為了發財、專權,或者給自己戴上SB風格的CEO頭銜?
那么大公司到底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我得從大公司業務運作的常識說起。
部門背景
大公司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由若干個事業部>大部門>中小部門>項目組構成。其中戰斗力過硬的項目組是少數,王牌軍不足十分之一,而水貨項目組的占比至少超過一半。
我們品頭論足說XX公司的產品做得很好,其實是某幾個項目組實力非凡。如果不與他們正面對抗,其他組做產品也就是60出頭的平均分。難道你連產品70分都沒有自信?沒這自信你還做個屁啊。
所以在忌憚大公司之前,先摸摸底,和你競爭的大公司項目組歸屬在哪個部門下面,它又是什么背景。正如我以前對某大公司很是好奇,為什么一部分業務很爛,另一部分很贊?內部人士答:因為它們分屬于兩個不同的事業部,一隊落魄邊沿化,另一隊則是常勝王牌軍。
業務關聯
有些時候,你發現某大公司和你進入了同一個競爭領域。別著急,先看看做這個項目的部門,主營業務是否和該項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由于野心的驅動,部門主管常常會批準一些和主營業務關系不大的,想象空間又很大的項目,妄想別錯過金礦。然而這只是投石問路,買張彩票,主要的資源仍然在主營業務線集中,更不可能忍受平緩的增長曲線(掘金心態嘛,哪怕掘到銅礦也會斷然放棄)。外界看見“XX公司悍然進入XX領域”……屁嘞,只有做這個項目的團隊甘苦自知,時間緊/期待高/投入少/管理制度別手,不掛基本上不可能。
緊接著上一條,對大公司對手的部門背景作詳細調查,或許能解除你對那個龐然大物的恐懼心。如我以前在網易門戶做攝影分享社區,第一年里,有8個月分到了1位工程師的工時;接下來一年總算有3位工程師了,其中2位又是實習生。我熬了整整3年,3年吶,才熬到基本夠用的技術人員配置,那時市場機遇早已消失不見。
公共資源
大公司的公共資源往往包括如下部分:UED、QA、推廣位,集中調度以提高利用率。有時候運營人員也是公共資源,有時候更慘一點,連程序員都是公共資源。雖然家底殷實,公共資源攤薄到每個項目上便很寒磣,所謂僧多粥少。項目經理可能把自己有招聘權的人給湊齊了,但他還得腆著臉找各個公共部門老大要資源,有時是懇求,有時是苦苦哀求。
跪下來舔鞋都提不上工單的時候,我以前還使過一茅招,搞點部門經費,請前端組的同事私底下幫忙切圖……當作付費外包來對待。那時視覺稿已經堆了個把月,沒法推進一步。類似的木桶效應多如牛毛,幾乎每個大公司項目都會遇到,偏偏使不上力,被短板卡得上氣不接下氣。
即便搶到了(勉強夠用的)公共資源,你還得面對分配資源的隨機性問題。比如說小清新風格的產品,能分到擅長此風格的設計師嗎?不能,誰空下來分派誰。擅長小清新的設計師當然也有,人家正在別的項目組,即便那個項目惡俗,設計師也很不開心,做到一半怎可能中途離場。所以我以前跟PM說:有人幫你做就快去燒香還愿,有推廣位到手就感恩熱淚盈眶,你還挑啥子挑喃?十幾個部門幾十個項目都鬧著要最好的最合適的,你讓UED情何以堪喃?
由于公共部門采用派單制,大部分人員缺乏項目歸屬感,榮譽感,他既無法全程參與,也很難真正融入項目組里邊。座位經常隔了幾百米,一周只能碰頭兩三面,甚至因為參與時間短暫,就連對產品的理解也比較淺,應付完這個應付那個,“應付了事”的心態極為常見。往往只有項目經理把產品當兒子看,別人都當成牽到自己家里來串門的鄰居小孩兒。
更能理解的是,公共部門這個月做A項目的單,下個月做B的單,這個月A項目組請飯請求加班,下個月B請飯請求加班。項目上線你們倒是領功/打賞/休假,下一個項目組又聲淚俱下說這單子特別重要,非得拉兄弟一把不可。這豈不是“無窮無盡的加班”“無窮無盡的拼這一仗”?你們少來誑老子……
曾見以前合作的設計師,私底下為自己做了款玩票的APP,比當初花兩三個月為我們部門設計的APP,起碼高出兩個等級。當真刮目相看。
KPI
KPI是萬惡的,沒有KPI又是萬萬不能的。
所謂KPI,屬于體制的一部分,也是大企業病的一部分。這個世界上不靠譜的人和項目占多數,衡量創業團隊是否靠譜的標準很簡單——剩者為王。這是一款生存游戲。
隨著公司活下來并且膨脹起來,自然淘汰的篩選法很快失了效。創業意味著高風險和高收益,當創業團隊成長為中型公司,大公司,則個人的風險降低(收入增加,薪資職位穩定),收益也降低(期權減少甚至沒有),容易滋生更多輕浮的冒險,拿公司的錢去玩自己的票,修筑各種爛尾樓。如果不用KPI來制衡,十八般瞎折騰便掏空公司資源。人家旱澇保收底薪很高的,人家從折騰中賺到了經驗值,就算引咎辭職,下一份工作還能拿到更高薪水的,而你老板呢,資產耗光只能去擺地攤了。
鑒定和約束各種瞎折騰的管理手段之一,我們稱之為項目KPI,即階段性的項目考核。在這個過程中證明自己靠譜,項目有戲,公司才會繼續支持你。以我所見,雖有不少被KPI整死的好項目,但95%以上被涮掉的,確為次品,事后一齊流淚控訴KPI之惡貫滿盈,覺得失敗原因是“公司不給支持”。問題是怎么證明你和這個項目值得更多的支持?怎么證明你是有可能成功那5%,而不是注定失敗的95%?
老板畢竟不是天網,他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對新拓展的業務,一旦超出了高層的成功經驗領域,只能靠KPI來判斷項目前景。這同時意味著[要命的]公司對項目缺乏耐心和遠見。若不能看到短期數據利好,則支持度快速下降,資源供給減少,方向盤立刻打到一條名為“黃泉”的路上。預見到滅頂之災又會干擾項目經理的判斷,往往使些目光短淺,飲鴆止渴的茅招出來,茍且保得眼前性命。
高層干預
剛才提到大公司對新業務缺乏耐心和遠見,這根子還在公司高層身上。所謂高層,最低也是管轄幾百人的方面大員,通常從VP起計。能做到大公司高層必有過人之能,不幸人過30歲后對新領域的學習能力直線下降,再加上行政事務纏身,無法專注于業務。故而對于市場拓展,大部分高層混合了視野狹窄與剛愎自用這兩種特質,必然大量依賴KPI管理。
反過來看,如果高層瞄準了某個項目,下決心賭上一把呢,它就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寬容,初期KPI有可能壓根不設,所有公共部門都圍著你打轉。高層力挺可以解決掉60%的大企業病,作為創業團隊,遇到這樣的對手是件挺可怕的事情,還好它們只是極少數,占比不足5%。而你會因為大晴天也有可能下雨沾濕鞋,就畏畏縮縮不敢出門嗎?
何況高層的支持是一把雙刃劍,他會給你喂足糧草,釘好蹄鐵,同時也給你戴上嚼子,圈定方向甚至策略。那么高層指定的方向策略出錯呢?恭喜,貴項目掛了。長官意志令如山,最怕長官是外行。
另一些情況下,大公司項目因為資源不足,資源錯位而做砸,其實還是高層的決策影響。他認為給這些支持已經足夠看清前景,若是敗局,又何必豪賭下去。畢竟主營業務還賺錢嘛,還有得選擇,反倒是“沒得選擇”轉化為創業團隊背水一戰的韌性所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