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標準化和質量認證體系。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制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準,最主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準化學會(DIN Cye),其制定的標準涉及建筑、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二是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最主要的認證和監督機構為南德技術監督公司、北德技術監督公司、萊茵技術監督公司,實行獨立于政府和行業以外的自主經營,依照ISO和DIN等標準對企業產品和制造流程進行檢測,并為合格者頒發認證證書。這樣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制造”的質量,還整體提升了“德國制造”的競爭力。據統計,“德國標準”每年為德國制造業創造價值達180億歐元。
三是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國制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
德國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業中接受實踐教育,一到兩天在職業學校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培訓時間一般為兩年到三年半。職業學校教育費用由國家承擔,企業實踐培訓費用由企業承擔。這種模式突出的優勢就在于,培訓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有效保證了制造業所需的高技能。同時,職業培訓也是通往職業生涯的一條重要途徑。
目前在德國可以參加的培訓職業多達350多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遠高于英、法、美、日等國,與白領階層相差無多。正是這些技術嫻熟的工人把研發出來的藍圖變成精美的產品,投放市場,幫助德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競爭力。
今天的中國正如同19世紀晚期的德國,也是追趕型的崛起國,盡管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但距離制造業強國甚遠。當前,中國制造業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動增長的模式基本上已經走到了盡頭,人力成本上漲、產能過剩、技術含量缺乏競爭力、品牌缺乏影響力等問題已經成為嚴重阻礙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難題。面對諸多挑戰,吸取德國制造業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制造業擺脫困境、再鑄輝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是堅持以制造業為中國經濟的立國之本。金融危機前,隨著全球產業轉移的持續進行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出現產業空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工業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金融業、租賃及其它服務業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而德國則始終專注于工業制造業的發展,同期德國工業占GDP比重上升了1個百分點,金融、房地產和租賃服務業占GDP比重基本保持不變。
正是對制造業的執著和專注,使得德國免受泡沫經濟破滅后的痛苦。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應堅持制造業在國家實體經濟中的核心和基礎地位,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引導各類產業均衡發展,努力營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二是堅持以“三位一體”貫穿“中國制造”的全過程。積極加強科技創新、標準化和質量認證、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體系建設,改變“中國制造”長期以量取勝的局面,真正實現以質取勝。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鼓勵自主品牌發展。在標準化和質量認證方面,以加強標準化工作為突破口,為我國工業產品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標準支撐,拉動內需、穩定出口;努力推進質量認證工作,促進形成與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質量責任意識,提高“中國制造”的國際質量形象。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大對專業人才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政策引導提升“產學研”三個環節的合力,建立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生產的職業教育體系。
三是堅持以全面深化中德制造業合作打造制造業強國。制造業是中德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兩國制造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互補性強。德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精湛的制造工藝、科學的經營管理、優良的產品質量、良好的職業操守以及較為開放的技術合作,為中德兩國制造業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前兩輪中德政府磋商中,雙方已就在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標準化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達成重要共識。下一步,應積極推動德方共同落實好政府磋商成果,早日建立中德先進制造業對話,并以此為引領,全面深化中德制造業合作,促進“中國制造”的升級換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