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和王健林關于電商的討論激起無數企業家的思考。的確,如何讓互聯網更好的服務線下商家已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了,如果傳統商家不去用好互聯網來發揮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后果一是人們到網上購物的習慣會越來越甚于到實體店去;二是你不做,但你的競爭對手會做,就看誰覺醒得更快了。
這里我們著重來討論商超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做什么。
有了又便宜又方便的電商可供網購,商超里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除了對不上網人群是必然之選之外,商超的確還有不少優勢是遠勝于線上的:
• 對于生鮮等食材,消費者需要看得到的新鮮,看一看摸一摸的的感受很重要; • 一家大小在玲瑯滿目的貨架中穿行的體驗甚至會超越購買本身需要; • 所看即所得,尤其是對價格不是那么敏感的消費者來說,看到了就拿走不必等。
沒錯,相當一段時間內商超并不需要擔心被電商替代。重點是,如何通過互聯網讓客人來得更多些,更頻繁,且買得更多?如何通過互聯網對客人了解更多,并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先看兩個案例。
一是如沃爾瑪般充分發揮商超的供應鏈優勢,把低價進行到底,不但在線下敢說自己是最低價,還不怕線上比價。
沃爾瑪的高效供應鏈和物流管理體系是它的核心競爭能力,自1962年創立以來,沃爾瑪一直扮演著技術先鋒的角色,總是通過采用各種新技術來提升其競爭優勢。到現在,沃爾瑪配送中心的工作85%由機械自動完成,商品在整個供應鏈上的分布情況以及商品本身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實時、準確地反映在零售商的信息系統中,沃爾瑪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對信息技術的執著追求、以及深入骨髓的成本控制意識,使其可以憑成本戰略獨步天下。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做了以下事情:
• 建立電商平臺,所有產品可以在網站上盡情挑選,也無懼消費者把這些產品與其他平臺如亞馬遜比價。
• 比亞馬遜優勢的地方是它的site to store 模式(也就是O2O的另一種說法),在網上選購,統一物流送到各個沃爾瑪門店,之后消費者在門店提貨的模式,結合了網上選購和支付的便捷性,以及門店物流統一配送的低成本優勢。
• 鼓勵消費者在實體店面使用自家的應用程序。每間分店都有特定“領域范圍”,應用程序會自動偵測地點,進入店里會自動切換成“店內模式”,消費者就可以接收到即時更新的每周特惠商品以及新品資訊,也可以用手機感應條碼得知價格,應用也會統計購物籃中的商品總額,結帳前就能知道花了多少錢。實體店面缺貨可以改從網絡下單。智能手機已經變成沃爾瑪與顧客互動的重要方式之一,既然比價是消費者要做的事,就讓你方便的去比價好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