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臺VS機制VS氛圍
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平臺、機制和氛圍的關系,也許如何經濟體制、政治體系與文化基礎的關系。平臺是看得見的,機制是如何讓平臺有效轉起來的規則,氛圍是催生平臺和機制的基礎。
平臺可以是線上的沉淀和分享,也可以是線下的交流社團。機制可以是邏輯嚴密的連接生產、消費的市場機制,也可以是好玩有趣的游戲規則。氛圍可以是有形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可以是無形的約定俗成(比如阿里土話)。
對于互聯網公司,平臺、機制和氛圍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如何先從目標客戶最KEY或最痛的那一點需求入手,滿足那些雪中送炭的需求?只要做到這一點,目標客戶自然會有更多需求會浮現,在這個過程中,順勢而為,逐步覺察和建立撬動平臺運轉的機制和氛圍,建立滾雪球效應。
六、個人知識VS 組織知識VS 社團知識
SNS、移動互聯網的發展、90后的成長,個人的地盤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為大家習慣。個人知識是員工最有感觸的,與每個員工日常工作高度相關的,與員工切身利益關聯的。也是員工最容易感知的。這也許是KM很重要的一個抓手。
個人知識的匯總 ,是組織知識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組織知識也不局限于個人知識匯總。總有很多組織記憶,是需要專門有人牽頭來做,否則,很容易因為重要不緊急被忽略、忽視甚至淹沒。對于阿里的過去,我一直盤旋著很多問題,不知道什么時候,有部門會去做起來。比如阿里并購雅虎、B2B上市和退市等等。
如果說組織知識更像是自上而下的知識,那么,還有很多跨越組織的知識,也許更重要是結合一個個虛擬社團來沉淀和分享啦。創新在業外,也許跨組織的社團,更能成為創新的源頭和驅動呢。
七、整合VS分散
分散有分散的好處,《失控》也在強調這種無序的、生態的好處。也許分散,讓各個系統和工具,更貼近業務小二的日常工作,滿足小二平常工作需求。
分散也有分散的壞處。系統和工具多了之后,每個流量都很少,人氣也很少。甚至很多時候,還出現了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的關系,造成資源的浪費。阿里一直在擁抱變化,不同管理層的思路肯定有所差異,所以,往往造成部門級的系統和工具,很容易廢棄或改變。
更重要的是做KM這種“后臺的后臺”,技術資源一直都很匱乏,每個系統和工具支撐的技術資源都嚴重不足。結果,運營往往會跑在產品和技術前面,很多時候,改善產品和用戶體驗,都是有心無力。
最近兩年時間,到騰訊和華為總部的KM、培訓部門拜訪了2次。這兩家公司都從2008年不約而同摸索KM之路,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兩個共同點:
1.兩家公司都有統一的公司級KM平臺。UV、PV、內容、用戶等等數字都極高。
2.兩家公司都在通過各個團長運營各自的平臺。這些團長也許來自組織架構的團隊,也許來自虛擬社團的團隊。這些團長天天接觸前端業務,更懂員工需要什么。
八、小前端VS大平臺VS富生態
結合本次組織架構的調整,聊聊一些想法。KM如果能夠與未來組織方式結合,也許做起來更落地。未來組織方式,也許需要實現以下目的:
1. 上傳下達。上下之間,信息充分共享。做為集團、新事業部的老大和員工,相互之間,都天然想了解對方的想法和看法。特別公司在強調扁平化的結構,特別強調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融合,所謂“正—反—合”。
2.左右逢源。左右之間,信息也充分共享。25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都有PD、技術、運營、服務等等各種角色。彼此之間應該也很想了解:你們是誰?你們想干嘛?我們是誰?我們想干嘛?只有信息共享基礎上,才可能出現資源整合:除了避免做重復的事、惡性競爭的事,浪費重復的資源之外,還有可能協同和合作。
3.起承轉合。整個公司在強調生態系統,強調市場化、平臺化、數據化、生態多樣性—這些可都是新鮮事兒,沒人干過。如果我們可以迎著組織變革的軌跡,逐步記錄業務變革、規劃和執行的軌跡,不斷分享經驗和教訓,形成組織的共同的記憶。對于后面進來的新人學習前人經驗,對于所有人一起體會變革,都很有收獲。
所以, 未來的組織方式,也許是“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
1.“小前端”。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做決策。前端業務直接面對消費者和市場,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靈活。每個前端將不再需要搶奪和PK什么資源,,因為市場和消費者會用腳投票,自然辨別和篩選出對于前端的評價。
2.“大平臺”。前端強大,特別需要功能越來越強大的后臺支撐,才不會導致資源重復和浪費,并且獲取資源的成本最低。大平臺至少起到以下作用:
A.給前端提供源源不斷的炮彈,讓前端可以全力以赴面對競爭、進行創新和變革。
B.大平臺也會起到信息共享、協調資源整合、推動項目合作等等作用。
C.大平臺還會不斷通過對小前端的人才盤點、績效評估、構建專家地圖等等,了解全公司的人才布局和結構,與小前端一起幫助員工學習成長。在必要的時刻,可以為各種小前端調兵遣將,提供各種支援。
3.“富生態”。前面兩塊都強大起來,也特別需要出現各種各樣的生態角色來支撐:各種ISV、第三方開發者、跨團隊組織、專家學者等等。他們起到的主體作用,也許是幫助“大平臺”更好服務“小前端”,再通過“小前端”更好服務市場和消費者。【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