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市舉辦的海外華僑華人高端人才創業創新洽談會上,海外僑界高層次人才國際交流投促會會長陳濤說:“我們最近一項調研發現,從2000年到現在,海歸博士、博士后創業,成功的只有1/10。”國內針對海歸創業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多,然而,海歸創業成功率不高的事實值得深思。
政府扶持 政府包辦
10年前,中關村管委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回國創業的海歸中,有43.43%的人坦言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資金”,資金缺口平均在159.9萬元左右。當時,北京市規定,海歸在京創業最高可獲得20萬元人民幣創業資助。那時海歸在國內創業,如何籌集足夠的資金是個普遍的難題,有些創業項目甚至因為缺錢而無法維持經營。
但現在,各地都已經認識到高層次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吸引海歸創業而提供的扶持資金也不斷增加,“百萬元級”的資助并不罕見。海歸也普遍反映,在國內獲得創業資助要比國外容易很多。
雖然國內不斷涌現出新的海歸創業優惠政策,政府資助金額也在不斷增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海歸創業者從此就能高枕無憂。政府的扶持只能起到輔助和推動的作用,當創業者的自有資金和政府的資助用完后,項目的進一步開展和實施就會缺乏賴以維系的資金動力。
創業應以市場導向為主
創業導師提醒打算創業的海歸,創業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和隨時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和風險,有很多規劃和管理方面的難題需要海歸到市場中尋找解決途徑。政府不是全能的“保姆”,創業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海歸自己手里,不能過于依賴政府的扶持。
趙子建是江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創業導師,他認為,政府扶持創業的錢不是風險投資,海歸在開始創業時,應該初步規劃自己的商業模式,遇到資金和市場上的難題時,首先應該按照市場規律想辦法,而不是馬上就想依靠政府。
海歸創業需要政府和市場提供的資源,但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掌握在創業者手里。海歸應該把開發的產品或項目投向市場,讓其在市場中接受考驗,最后“生存”下來的才值得進一步加大投入和推廣。
山東靶點藥物研究有限公司總裁劉珂曾說過:“辦企業是自己的事,不能老想著靠國家公款來埋單。特別是對一個創新型企業來說,需要投入大筆的資金,需要風投的支持。”劉珂在20年前受國家公派留學,到德國波恩大學醫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學成后回國創業。他認為,政府在多數時候只能起到一種引導和服務的作用,真正的創業還是要靠海歸努力經營企業。
除了融資難以外,另一個影響海歸創業的問題是團隊管理不善。青島科而泰環境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學軍說,創業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而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創業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往往都與CYE團隊協作有關。對一個科技型的企業來說,不管是技術研發,還是產品推廣,都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完成。他認為,一個團隊領導者的品德和凝聚力是至關重要的,領導者應該具備敢于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有人格魅力,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一個方向,最好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和一定的團隊領導經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