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至少,在生意場上,盈利才是硬道理。可偏偏在電子商務領域,大家高舉的,都是不計成本的免費大旗。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免運費和貨到付款。
免運費
免運費最早出現于世紀初的早期電商公司。例如當當、卓越,因為書的單價很低,用戶在線上買書,一本書可能比標價(線下書店大多是按標價出售的)便宜20%,即3~5元錢,但一加上運費,就不劃算了。于是網站就提出免運費服務,好在圖書都是很標準化的商品,包裝、重量、外形比較統一,所以運費較低,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同城快遞,成本就在4元左右,跨城市大多也可以控制在6~8元之間。
像中國其他很多領域一樣,模仿,不加思考的模仿是一大通病。后來凡客、京東,還有很多電商公司為了贏得用戶,紛紛都高舉免郵大旗,雖然規則上不斷有些調整,例如29元,59元以上免運費,但總體上,除了淘寶,整個行業基本走的是免郵費路線。淘寶上的商家幾乎都是不免郵的,除非較高的單價或者促銷。
讓我們來看一下費用結構。
運費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三大部分:
1.倉儲分揀包裝;
2.城際運輸;
3.同城快遞。
不同的商品類別需要支付的費用不盡相同?傮w上說,每個訂單從商品存儲、員工分揀、匯集、打包發送,到物流配送送達用戶手里,以日常百貨類商品為例,整體費用大致在10~15元之間。如果是服裝家居類商品,訂單金額平均在100~120元之間的,配送費用占比10~15%,單價高一點的例如化妝品,配送費也要占到7~8%左右。即便是以出售高單價類數碼商品的京東商城,來自該公司發布的數據,其配送費用也占6.1%。
這實在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負。要知道由于瘋狂的價格戰,大部分電商公司毛利率遠低于線下零售,從運營的角度根本無法承擔這樣大百分比的開銷。
貨到付款
再來說說貨到付款。
COD(貨到付款)的緣起,也是為了減低用戶在網上下單的購買門檻,都說網上買東西是“隔山買!,沒有看到實際貨物,僅僅憑幾句描述、幾張圖片就要下單,很多時候用戶心里覺得沒底,因此貨到付款可以打消消費者的疑慮。
顧客拿到商品以后,甚至可以開箱驗貨,確認收到的不是一塊石頭,這時候才掏錢,很便利很合理,不是嗎?
很可惜,不是這個邏輯。
首先,貨到付款是有額外成本的。
快遞公司不僅要送貨,還要收取貨款,再一層層交上來返回給賣東西的電商公司,這個環節自然有成本有費用,為此,電商公司要額外付出1.5~2%的貨款作為使用COD功能的費用。
其次,貨到付款導致許多電商公司時時困擾于資金回籠的速度和安全問題。
雖然這些年一些大型的快遞公司開始出現,但就整個行業來講,網上銷售的包裹快遞主要還是由各個城市不同的快遞公司承擔,甚至同一座城市有好幾家快遞公司分片負責同一家電商公司的配送業務,因為是小公司,他們在承接這項業務時,必須向電商公司提交2~5天業務量的預存保證金,以避免資金回籠的風險,很多情況下,為了轉移或縮小自身的資金風險,他們又轉過身來,向一個個快遞員收取相應的保證金,這樣一環環下來,資金使用率低,現金高風險就成為一種常態。我知道許多電商公司隨著業務的增長,不得不在同一個城市增加幾家快遞公司,為什么?因為僅憑一家公司支付不起日益抬高的保證金金額,只好多找幾家來分擔,這樣一來,規模效益的機會被抑制了。
好的現象是近兩三年開始有些快遞公司引入移動POS機,即手持終端刷卡付現的功能,這對于降低資金回籠的在途風險,加快資金周轉大有幫助,但這還遠未普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