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貨到付款其實蘊含著“劣幣淘汰良幣”的悖論。
在貨到付款模式下,用戶如果選擇拒收拒付,該用戶是不承擔任何成本的,你也沒辦法搞什么黑名單系列,而每一份商品配送都有其成本,姑且不說商品拒收以后退回來還要再檢驗入倉,甚至有可能因為途中的破損無法二次銷售,單單就每個訂單從倉儲分揀,到包裝配送各個環節10多元的費用,在貨到付款的模式下,這筆費用由誰來承擔?表面上是電商公司買單,其實它導致的成本增加,最終就會轉移到購買用戶頭上,間接的讓真正花錢購買的顧客承受,這就是我所提到的“劣幣淘汰良幣”。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目前整個電商行業,淘寶上的賣家是不使用貨到付款的,通常情況下也不會免郵。記得當年淘寶商城,就是現在的天貓,在開發創立階段,內部有人也提到既然要做B2C平臺,外面的B2C都是免郵,都是貨到付款,是不是我們也要引進這些功能,我堅決反對,這是我在整個淘寶商城CYE開發階段幾個主要的堅持點之一。而外面獨立的B2C網站,不論規模大小,幾乎都是免郵,或者是低金額門坎的免郵,并加上貨到付款。與之相對應的數字是:淘寶賣家的商品退貨率低于同一類別的B2C網站。我知道有好幾家市場規模排位很靠前的B2C公司,退貨比例高達二位數,毫無疑問,貨到付款客觀上加大了商品退貨比例,尤其是很多時候,用戶下單以后改變主意,或者送貨時正好不方便接受包裹,都有可能產生退貨狀況。這是運營策略失當帶來的沉重負擔。
可能有人會反駁說:給顧客更多的便利,更好的服務有什么錯?
我是在一個顧客服務至上的環境里開始自己的零售生涯的。最早入行是在澳洲,我所在的零售公司Coles Myer堅持無理由退貨原則,No question ask refund policy,也就是說顧客買了東西,任何時候只要想退貨,不問為什么,不在乎買了多長時間,都立馬在售后服務柜臺把商品款退回給你。無理由退貨,提供的是用戶的購物保障,贏得的是老顧客的回頭率、忠誠度,而電商這種貨到付款、免運費運作,客觀上助長了少數用戶很不負責任的下單行為,甚至經常有人地址填寫完全錯誤,而這些行為所產生的費用,不是一個小數字。我知道在實行貨到付款、免郵費的電商企業,如果是銷售服裝、鞋帽這類商品,退單率高達12~15%,當年我在當當的時候,負責數碼運營的副總希望能開通高單價商品(例如筆記本電腦)的貨到付款服務,還是被我說服阻止了。我當然了解網上付款有例如銀行上限5000元的限制,但筆記本電腦在網上銷售,走的是低毛利率路線,一款筆記本的毛利率通常就在1~1.5%之間,也就是50~80元左右的毛利額,實行貨到付款,如果有1%的拒收率,另外的那99臺銷售就是白忙活了,因為筆記本一旦被拒收退回來,是很難再按照新品原價銷售的,當當又沒有自己的終端配送隊伍,整個環節無法控制。
做企業管理,不能不時時算細賬,每個環節,每個費用構成,如果這個費用對于提升用戶購物服務有幫助,那即便虧損,還是有實施的價值的,但貨到付款顯然不是這狀況。這里最核心的問題在于:這樣的額外負擔將導致電商公司在商品定價上有所預留,這種預留實際上就是購買用戶,也就是我說的那些良幣,會最終為這些費用買單。
值得檢討的是,很多公司因為貨到付款,很長時間沒有引進網上支付功能(例如支付寶),對于愿意在線付款的好用戶,反倒十分的不便。當當的支付寶也是拖到了2010年下半年,我幾次呼吁推動才很勉強上線的,因為是長期的習慣,其貨到付款依然占絕大比重。
相較之下,美國亞馬遜的99美元包配送就是一個很有商業智慧的設計。只要顧客每年交99美元(準確數額是多少我沒有核實,我們在乎的是這個模式的概念),在該年度不論購買多少次,公司都不再向你收運費,當然這只限于你是個人自用的購買。這個設計不僅僅提高了用戶的忠誠度和購買頻率,而且從亞馬遜來講不需要額外的費用,這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為什么說亞馬遜公司不會因此產生額外的費用呢?
我們來算一筆賬:
假如一個用戶在沒有實行99美元包年運費之前,他平均一年定購6次,每次付16美元郵費,大約付96美元,而每單配送成本大約15美元,亞馬遜有6美元的配送收益。
由于有了99美元年費封頂的吸引,這個用戶的定購次數增加了,變成12次/年,他僅僅付了99美元,亞馬遜的配送成本依然是15美元/單,這樣算下來,亞馬遜要有81美元的配送虧損(99美元 -(15美元´12次)=-81美元)。
不完全對。因為這樣的算法忽視了招募新用戶的成本,原來需要兩位用戶才能達到的銷售現在由一個用戶完成了,節省了新用戶的很多營銷推廣費用。而且,同一個用戶購買的增加,其單位銷售成本下降,意味著他有更高的凈利貢獻值。
更何況,這是一個讓顧客覺得買的越多越合算的銷售推動。
黃若,江湖人稱“黃藥師”,跨界老兵,原當當網首席運營官,天貓創始總經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