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興文意識到這一點后,趕緊停止了加工豬鬃成品,這才有人陸續把豬鬃拿來給他蒸煮。每天下午,把這些綁好的豬鬃一捆一捆地碼放到水泥池里,然后進行蒸煮。1000多公斤得蒸煮五六個小時,不煮它不直;他掙的就是每公斤豬鬃1.2元錢的加工費。全鎮有20多家加工戶把豬鬃交給于興文蒸煮,他一年能蒸煮幾萬公斤豬鬃;單單做這一道工序,他的收入就比原來做成品還要高。現在,雙楊店鎮洗毛、包裝等工序也都有專門的豬鬃加工戶在做。
于曉東剛花了3萬多元錢買了一臺機器,這機器的作用就是這邊把亂糟糟的豬鬃放進去,那邊不同長度的豬鬃馬上就被整整齊齊地分出來了,這道工序叫做“分尺”,以前完全得靠有經驗的技術工人來完成。有了這臺機器,加工戶都把豬鬃拿到于曉東這里來進行分尺,這可比手工快多了,能頂十個技術工人。
于曉東的機器日夜運轉,每加工1公斤豬鬃,收加工費1.4元錢,一年下來能加工幾萬公斤,這也比他原來加工成品出口省心了,也多賺了。
有了幾十個像于曉東和于興文這樣的專業戶,雙楊店鎮的豬鬃加工不出本鎮就能進行分工合作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鎮的豬鬃制品年產量達到800萬公斤,年出口創匯1200萬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