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單個授信主體,采用商圈融資模式對中小商貿企業及商業銀行而言都是一種雙贏的格局。發展商圈融資,一方面放大了單個企業的信用,增強其融資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機構的征信成本,提高其為中小商貿企業服務的積極性。
除鼓勵傳統商圈外,商務部還鼓勵各類網絡商城、社區、網絡交易平臺搭建虛擬商圈,并在商圈內開展經營主體信用認證和評價。
融資難是不少中小企業的切身感受,一直以來相關部門都給予高度關注。日前商務部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商圈融資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部署推廣商圈融資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分析認為,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形成的商圈融資模式,此次在更高政策層面獲得肯定,將為中小商貿企業融資指明新路子。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601988)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商圈融資在緩解中小商貿企業融資難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在為商圈提供融資時,關鍵還要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建立健全擔保體系和風險補償體系。
“抱團”共探融資新徑
“商圈”是指集聚于一定地域或產業內的商貿業經營群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商品交易市場、商業街區、物流園區、電子商務平臺等為主要形式的商圈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小商貿服務企業生產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億元以上交易額的商品交易市場達4500多個,100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達70多個,已建、在建和規劃中的物流園區近600個,規模以上電子商務平臺約2.3萬家。
但長期以來由于商圈內多數企業屬于中小企業,抵押物少、信用記錄不健全,融資難問題較為突出,嚴重束縛了商圈及商圈內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進程。因此,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中小商業企業數量日益增多、企業融資行為逐步市場化、商圈化的現實背景下,商圈融資就被認為是切合商圈內企業發展實際的融資模式之一,對于促進商貿流通,服務擴大內需戰略,意義更為重大。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告訴記者,商務部、金融部門等多部門合作為大型商圈、市場集群融資,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型企業融資額度,緩解當前融資難問題。據悉,商圈融資主要包括商圈擔保融資、供應鏈融資和商鋪經營權質押融資。洪濤認為,不管哪種形式都需要商圈中的企業“抱團”,也就是需要商圈中的龍頭市場或企業牽頭,與銀行或擔保機構洽談,融資后再把款項分給商戶或小的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