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創出雙贏格局
事實上,商圈融資已經在一些地方試水,已經得到實踐的檢驗。商務部調研發現,由于商品交易市場擁有相對完善的管理和擔保體系,截至2010年3月,浙江杭州灣鋼貿城已幫助200多家入駐企業獲得擔保融資累計超過30億元。此次《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廣銀行融資、商圈擔保融資、供應鏈融資等適合商圈特點的融資模式,將進一步強化商圈融資的優勢。
相對于單個授信主體,采用商圈融資模式對中小商貿企業及商業銀行而言都是一種雙贏的格局。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基于對商圈融資的優勢與風險可控的考驗,擔保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較愿意參與。正如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副司長溫再興所說,發展商圈融資,一方面放大了單個企業的信用,增強其融資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機構的征信成本,提高其為中小商貿企業服務的積極性。一位擔保公司經理也表示,“商圈內的企業具有關聯性,有利于掌握企業信息減少擔保風險”。
郭田勇認為,在為商圈提供融資時,重點是金融產品創新,針對不同的融資主體、規模和期限設計相應的融資產品,并借助管委會的力量對放貸企業進行貸前調查、貸后監督與管理,還可以建議當地政府建立健全擔保體系和風險補償體系,以利于銀行降低風險、開展業務。
融資方案應區分不同商圈
不可忽視的是,商圈中的中小商貿企業包括很多個體工商戶,這些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業態繁多且集聚度低,增加了金融機構設計產品的難度和成本,也使得銀行獲取信息難度增大。基于上述問題,大型金融機構更愿意去追逐大客戶,并不愿意去花成本承擔商圈企業的經營成本與信用風險,客觀上造成了“商圈”企業的融資難現狀。如何解除金融機構對商圈企業的信用擔憂呢?
溫再興表示,商務主管部門指導商圈管理機構引入信用調查和評價、商賬管理、咨詢培訓等信用服務機構,使商圈內經營主體得到有力的信用支持,開拓其融資渠道,促進商業信用向金融信用的轉化。專家建議對商圈融資進行專業地細分,并根據不同專業采取不同的融資解決方案;供應鏈融資則要抓龍頭企業,以此帶動上下游。
據悉,在促進商圈融資擔保方面的政策補貼層面,商務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從2009開始,商務部對商品交易市場、商貿服務集貿市場的企業以及擔保公司提供擔保融資補貼,一方面促進了擔保企業的發展,另一面降低了中小商貿企業的融資成本。
除鼓勵傳統商圈外,商務部還鼓勵各類網絡商城、社區、網絡交易平臺搭建虛擬商圈,并在商圈內開展經營主體信用認證和評價。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沒有地產等固定資產,互聯網企業現階段還無法向銀行和國內擔保機構取得融資,《指導意見》下發將對互聯網企業有著更加積極的作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