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的朋友在企業剛起步的時候都會嘗試去找天使投資人或者天使投資機構要錢,但要是天使真給錢的話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該怎么要這個錢?這錢肯定不會白給!其實大方向挺簡單的,無非就兩種方式:出讓股份或者借錢。
出讓股份的方式在早期的公司就是一個數字:估值。公司有多少股票,每股多少錢都沒意義,你需要知道的就是公司一共值多少錢(一會再說怎么樣能算出一個”客觀”的價值)。假如你的公司值80萬,如果投資人投入20萬,那么錢進來后公司就值100萬(80萬 + 20萬)。這100萬里面有20萬是投資人給的,所以投資人就占20%的股份。在投資行業里這80萬的估值叫投資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100萬的估值叫投資后估值(post-money valuation)。假設公司有兩個創始人而且一開始你們已經溝通好一個人占60%的股份(創始人甲)而另外一個占40%(創始人乙),那么投資人的錢進來前甲的股份就值48萬(80萬 * 60%),錢進來后這48萬還是48萬,但是占有的股份比例變成48%(因為投資后估值是100萬),同樣的創始人乙的股份從40%變成32%(80萬 * 40% / 100萬),行業內稱甲和乙的股份被“稀釋”了。
稀釋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融資后果,有些人可能會在天使的錢沒進來前談好“不允許稀釋”的條件,這些條件很多都是不切實際的(除非現有股東愿意追加投資額),比如上面的例子甲跟乙說天使的錢進來后不影響乙的股份比例,甲把自己的48萬(60%)出讓20萬給天使投資人,那么公司的估值還是一共80萬,乙的股份比例還是40%。這個做法是不恰當的(起碼在會計上),因為天使給出來的20萬現金是進入了甲的個人財產,公司是沒有任何得著,除非甲答應把這20萬奉獻給公司(那是做慈善,不是投資)。
另外一個創業者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覺得出讓股份的比例和進來的資金金額是成正比的,比如上面的例子投入20萬就占20%的股份,那投入30萬就好像應該是占30%?50萬就占50%?實際上30萬是占27.27%(30除以110),50萬是占38.46%(50/130),這個不直觀的結果也是因為融資是一個稀釋股份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買賣股份的過程,錢是進入公司的賬而不是股東的賬。
有了估值一切都簡單,要多少錢就必須稀釋多少股份,但是估值不是一門數學,甚至不是一門科學,很多時候更像藝術:憑感覺!很多人可能會告訴你很多估值的方法(包括我下面也會說一些),但你要永遠記住在天使階段的投資最重要的就是感覺(不管是從投資人還是創始人的角度)。這有點像談戀愛或者藝術品,你可以用很多客觀的條件來評估,但最后的結論都是主觀的。也正因為是這么主觀的東西,所以天使投資都是圍繞著朋友或者熟人,我如果不認識你我就主觀的覺得你不靠譜(或者不知道你靠不靠譜)。
好,在“估值就是藝術”這個前提下,我就說一下有什么客觀的估值“方法”。第一個肯定是凈利潤,就是公司過去一個月或者一年賺了多少錢?比如過去一個月凈利潤是2萬,乘以12個月就是24萬,那么公司的估值就大概在240萬(24萬*10)和2400萬(24萬*100)之間,你會發現這兩個數字相差很遠(十倍)!是的,我都說了,估值就是藝術,不是科學!假設估值是240萬,那么公司的市盈率就是10(意思就是你投資多少錢公司就能10年后把本金賺回來),市盈率是所有估值數字里面用的最多的,它不代表一切但能讓你跟別的公司做比較,比如Facebook在2011年頭做了一輪融資就估值500億美金,按照Facebook的2010年凈利潤5億估算來算它的市盈率就是100,所以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的公司估值是2400萬那你就跟Facebook的市盈率一樣!美國過去100多年的500強公司的市盈率大概是20(最高是2000年的時候的40多,最低是1920和1930年代的5,資料來源:Cye.com.cn)。不同行業的市盈率會差很遠,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盈利的增長率,如果我的公司上一年和前一年都是賺24萬,那我的市盈率可能就只是20,你的公司上一年是賺24萬但前一年是12萬的話,那你的公司可能就可以要50甚至100的市盈率(也就是更高的估值)!這個背后的邏輯是:你以前賺多少錢不重要,以后能賺多少錢才最重要;旧暇褪沁@個邏輯導致整個互聯網行業很多的公司都估值過高,也是巴菲特不愿意投互聯網行業的原因!
如果公司不盈利那就沒有市盈率可談了,那剩下的估值“方法”都是非常粗略。比如可以用銷售額來比較,所謂的“市價與銷售額比率”,但是這個比較只在類似行業里才有意義,比如超市里賣蘋果的小店一天能賣1000個蘋果好像很不錯,但可能就賺500塊,但蘋果公司一天賣一部iPhone就能賺幾千塊!超市的蘋果店可能銷售額比蘋果公司的體驗店要高,但不代表公司的價格就可以更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