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商人在重慶主要據點。制圖/胡楊

有買賣的地方就有溫州商人。資料圖片
18萬浙商搶占重慶三大商圈
解放碑、朝天門和石橋鋪都成了浙江人的天下,尹明善直言:沒有浙商,就沒有今天解放碑的繁華
我們這個城市正逐漸被一群操外地口音的商人影響著。而自稱是“中國第一商幫”的浙商就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
曾有媒體這樣描述浙商在重慶的影響力———重慶的解放碑、朝天門和石橋鋪三大商圈幾乎全被浙江人瓜分了!據悉,目前有18萬浙江人在重慶經商。
而重慶市總商會會長尹明善甚至直言,沒有浙商,就沒有今天解放碑的繁華。
大件小件都有浙江制造
說重慶的三大商圈都被浙江人瓜分完了,這絕非夸大其詞。
先看朝天門。
“我們這里,浙江溫州的經營戶已占了20%%左右”,來自朝天門市場管理部門的消息說,報喜鳥、莊吉、奧康、康奈等溫州造服裝、皮鞋,從這里向西南輻射。朝天門60%%的圣誕商品都來自浙江義烏。
再看石橋鋪。
在這里,遍布著正泰、得力西等浙江造電器產品和大量溫州造汽車、摩托車配件。去年,浙江的汽車、摩托車配件企業在石橋鋪的銷售額達60億元以上,其中有70%%左右是溫州造。
最后來看解放碑。
這里是重慶的心臟地帶,也是重慶最繁華的商業圈。不過,如果你環視這個西部第一商圈的四周,入眼之處很多都是浙商的店面招牌或廣告牌,如千葉眼鏡、誠泰通信、國泰通訊、雅戈爾襯衫、美特斯邦威等等。而位于解放碑的重慶最高檔的寫字樓———美美時代大廈里,也有很多浙商企業的身影。
據統計,在解放碑、朝天門和石橋鋪三大商圈里,外來經營戶有80%%都來自浙江。在重慶市中心最繁華的步行街上,浙江人開出的店鋪占一半以上。在其它如絲印、雕刻領域,大部分也都是浙江人成群結隊在經營,比如七星崗一帶。
有數據顯示,重慶市非公經濟目前年產值在800億元左右,其中浙商就貢獻了上100億元,足見其在重慶非公經濟中的地位。
各行各業都有浙商身影
與葉定坎、陳成寬等最早來重慶白手起家的“草根”浙商不同,最近幾年,更多的浙商是在家鄉完成原始積累后,攜帶大量資金直接到重慶投資。
先看摩托車領域。2003年2月,浙江康超集團在重慶建立康超摩托車公司,并創建巴山摩托以及三輪車、發動機和沙灘車制造公司。隨后,康超集團又投資2億元,建設300畝的工業基地。
再看輕工業方面。2003年9月,浙江奧康集團落戶璧山造皮鞋。
接著再看一次大手筆。2004年5月,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率領1000人的黨政、經貿代表團來渝,一次性簽訂投資合約143億,分布重慶的房地產、舊城改造、摩托車配件等上百個項目,浙商在重慶的投資規模達到了頂峰。
而在房地產方面,廣廈、華立、錦天,以及晚一些的錢江、海宇、上海城等地產項目,也是浙商的杰作。據業內人士估算,溫州炒房團在重慶市場大約砸下了8億。
與此同時,浙江資金正積極進入重慶能源領域。在浙江遂昌甌源水電開發公司宣布投資1270萬元參與城口左嵐電站項目之后,浙江宏陽水電開發公司也在重慶提出了要做“中國民營水電大王”的口號。據稱,他們在重慶的資金預計在50億元以上。
今年6月16日,在重慶的浙商宣布,要投資10億元在北碚同興工業園區打造1300畝浙江產業園。
而在此之前,一個浙江民資群體已開始在渝北區動手打造西部最大的模具產業園,據稱將投資40億元左右。
看來,浙江人在重慶的商業勢力真是非同一般。
浙商在重慶·檔案
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
人數:約18萬。企業數:2萬余家。
分布行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主要從事眼鏡、通訊、服裝、皮革制品、金銀飾品、小百貨等流通類商品,進入21世紀后,開始投資向摩托車、服裝、皮鞋加工等領域。近年來,投資性領域加大,如著名的溫州炒房團、炒煤團,以及地產和園區招商項目。
商幫性格:“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這是浙江商人的精神,“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浙商財富積累猶如針尖挑土,聚沙成塔,這種煉獄般的進化,讓浙商培育出堅忍不拔、刻苦勤奮的執著精神。
商會成立時間:重慶浙江商會成立于2000年5月19日,會刊為《浙商》。重慶市浙江企業聯合會正式成立于2004年5月18日。會刊為《浙江人》。
浙商在重慶·地位
5名浙江人當上重慶政協委員
浙商不僅在經濟上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在政治上也有非凡的表現。
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向主流階層的蛻變。目前,重慶浙江商會成員中有5人是市政協委員,分別是葉定坎、林良快、陳成寬、盧志紅、蘇定瑞。
在重慶市首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浙商有4人獲此殊榮,葉定坎還獲得了重慶第八屆青年五四獎章。重慶市浙江商會已有十余人進入到市工商聯領導班子。
浙商在重慶·生活
1萬浙江人在重慶安家
目前,已有1萬多浙江人在重慶安家。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部分在重慶的浙江商人已基本適應了重慶的氣候、飲食等問題,包括誠泰通訊老板陳成寬,已能說一口流利的重慶話。有的浙江商人幾天不吃一頓老火鍋就不舒服,自認已完全融入重慶生活。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小林寢飾的林良快、誠泰通訊的陳成寬、千葉眼鏡的葉定坎,都將戶口從老家遷到重慶,并且都在重慶生了孩子,現在是純粹的重慶小孩。有的浙江商人還娶了重慶女孩做太太。
錦天集團董事長盧志紅盡管才到重慶6年,但全家都落戶重慶,孩子在重慶讀大學。
對于下一代,浙商的孩子普遍會3種語言,浙江老家話,普通話和重慶話。但葉定坎說,小孩的溫州話并不靈光。
浙商闖天下“有一套”
大多文化不高
普遍出身低微
雖然浙江與重慶相距2000公里,但自古經貿往來就不斷。在清代,重慶就有了浙江會館,列圣宮里供奉的是關羽。現在,浙江人每年在這里聚會70次以上。
上世紀30年代,浙江人作為“下江人”的一部分,入川形成一個高潮。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溫州人為首的浙江商人大舉進入重慶。20年過去了,浙江商人如何發財,如何守財,仍有許多值得探究的秘密。
一問 什么讓浙商走南闖北
翻閱那些處于浙商金字塔尖的人物簡歷,發現他們的出身大多都顯得低微: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曾是打鐵匠;橫店集團董事長、總裁徐文榮出身農民;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是修鞋匠;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出身裁縫;人民電器集團董事長鄭元豹當過工人;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曾是木匠。因此,不少經濟學家把浙商現象比做“草根商人”———浙商中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學歷,近80%%出身農民。
改革開放以前,浙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交通閉塞。如溫州,那時還沒有機場、鐵路,通往各地區的也只有三級公路。其次,整個浙江省的資源極其匱乏,平均一個人只有三分地。重慶千葉眼鏡老板葉定坎說,資源貧乏讓溫州人四處闖蕩。
改革開放后,溫州人提前蘇醒。重慶小林寢飾公司董事長林良快說,溫州人在全國較先接受改革開放的思潮,在上世紀80年代,誕生了無數的家庭作坊,大量的產品需要銷售,進而誕生了大量的溫州商人。
二問 什么讓浙商立穩腳跟
如今在重慶已打下一片天地的浙江人葉定坎、陳成寬、林良快告訴記者,他們能在十多年前進入重慶并站穩腳跟,其秘訣在于沿海的產品優勢。當初,重慶誠泰董事長陳成寬做表帶生意,沿海的表帶款式多,而且價格便宜,只要3角錢一根,在重慶可以賣一兩元一根。
重慶小林寢飾公司董事長林良快說,當時在重慶,被單基本都是單色,而我們的貨有五彩、七彩,甚至十彩。第一代浙商是靠價格優勢和產品優勢進入重慶各個商業領域的。
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些優勢逐步縮小,而包括資金、管理、技術,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又很快體現。
錦天集團董事長盧志紅進入重慶,靠的就是資金實力和管理水平。盧志紅認為,在別人還不知道品牌為何物時,浙商就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并且把維護個人和企業信譽視若生命。“有時候,從人品就能看出,你能生產什么樣的產品!許多浙商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這是一種自發的誠信行為和強烈的品牌意識。”盧志紅說:“企業達到一定規模以后,重要的是打造企業品牌;企業不具備規模時,重要的是打造產品品牌;產品都還沒有人認識時,那么就只有樹立個人的品牌了!”盧志紅將這理解為浙商的文化優勢。
三問什么讓浙商不斷壯大
大多浙商文化程度都不高,多數都是初中畢業,有些人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但他們卻有著很高的商業智慧,當他們把企業做大以后,卻發現如果企業繼續做大,沒有文化不行。
浙商中,葉定坎、林良快、陳成寬、盧志紅、蘇定瑞都進了重慶大學的MBA班。蘇定瑞雖然高中都沒有畢業,但已在重慶大學讀完MBA,明年還要到清華大學服裝專業進修一年,年底還要繼續攻讀EMBA。“以前做生意靠膽子,但現在做生意靠的是腦子。”蘇定瑞說,目前,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參加浙江商會舉辦的培訓班,以及重慶市內的各種培訓班、學習班。而且,重慶市舉行的一些高端經濟論壇,他們都想辦法參加,上千元一張的門票他們從來都不吝嗇。
針對家族式管理,缺乏核心競爭力等弊端,11月26日至27日,千葉眼鏡在香港開出100萬元年薪招聘總經理。蘇定瑞也在香港開出100萬年薪聘請營銷總監,并分別拿出80萬元聘請品牌推廣和設計總監。
浙商在重慶·感受
浙江人最佩服重慶人耿直
接受記者采訪時,所有的浙江商人無一不贊嘆重慶人的耿直和熱情。
葉定坎說,重慶人給他留下最深的感覺是耿直、熱情。盧志紅說,重慶人的耿直、爽快,這完全可以與東北人媲美。林良快認為,很多地方的人總是覺得錢被浙江人賺了,心里不舒服,而重慶人不這么看,重慶人很容易接納外地人。重慶人很包容,不排外,外地人很容易容入本地。
浙商在重慶·數字
500萬浙江人全球各地找錢
目前約有500萬浙江人在世界各地創造財富,浙商已成中國第一大商幫。
據浙江省工商局調查,目前浙江人在省外經營發展的有390萬之多,在境外的有100多萬。目前浙江人在外設立的市場主體近80萬家,注冊資本金2000億元,投資總額達6000億元,各種不同形式的商會、促進組織就有150個。
浙商在重慶·個性
什么苦都能吃
溫州商人在重慶創業,90%%以上沒有任何背景,全靠一點一點地干。
浙商善于學習、忍受與吃苦。皮肉之苦還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浙商的成功必須以忍受人格之苦為前提。當時的浙商沒人看得起,甚至是侮辱。但是浙商可以忍受,為了自身的事業,為了賺錢,什么都可以忍受。在朝天門的不少溫州商人都是從擺地攤劃皮帶,或者挎個小木箱賣太陽鏡這樣開始他們的原始積累的。
什么錢都敢賺
浙江人永不滿足。而且浙商做生意從來沒有定式,怎么掙錢怎么做,小到鈕扣,大到炒房、炒煤團、炒水電團,幾乎無孔不入。
有了錢大家賺
浙商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團結,尤其是溫州人。溫州人到世界各地,哪怕你一分錢沒有,說自己是溫州人,要找溫州商會,有吃有喝。如果要開一個小店,錢都可以借給你,輸了算我們的,贏了是你們的,這就是溫州人的團結。這是在國內其他地方所缺乏的。
葉定坎、陳成寬、林良快在重慶溫州人中有很高聲望,更讓人驚奇的是,三人是同鄉、同齡、中學同學。他們同在重慶市就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去年,他們三人同時當選為重慶市政協委員。企業之間資金的拆借是常有的事,多則百萬元。
管理上追求簡單
浙江企業盤活人最有效的形式就是無底薪加提成,上不封頂,下無底線,所有的工作每個人都是算賬的,每一個家庭作坊,每一個小企業都是對自己負責。正因為如此,可以把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甚至無法想像。浙商用簡單的管理解決企業很痛苦的市場問題,一個人只有充分的積極性,沒有后顧之憂地去從事他想從事的、喜歡做的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出來。本版文字由記者仇崢采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