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占半壁江山中國企業遺憾缺席
昨天,由第一財經、中智公司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三方合作進行的“2005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盛大揭曉。上榜的20家跨國公司中,美國企業占據了11個席位,此外還包括6家歐洲企業、2家日本企業和1家韓國企業。沒有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入榜,去年入榜的2家中國企業分別是海爾和聯想。
相關新聞
在這份榜單中,美國企業不僅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而且其影響力得分也是普遍高于其他地區的企業,歐洲企業和日本企業的影響力得分則緊跟其后。
在去年的20家最具影響跨國公司的榜單中,有6家是新上榜的企業,這也意味著有6家2004年榜單上的企業下榜,其中包括中國的海爾和聯想。負責此次影響力調查的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董事長袁岳認為,來自中國的跨國企業今年落榜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企業今年表現普遍不佳,引入了專業經理人的評價更是使得影響力得分大幅下滑。
美國魅力
解讀今年的這份20家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名單(詳見附表),可以看出其中所有公司所在的行業都與普通消費者息息相關,如IT、通信、消費電子、餐飲、日化、汽車、零售、保險莫不如此。這也表明,由于一家企業的影響力的主要來源,是它對于普通消費者的親和力,因此那些處在B2C行業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影響力。
這20家中國最具影響跨國公司中的前三名都是美國企業,分別是微軟、麥當勞和可口可樂,第四名是來自歐洲的諾基亞,排名第六和第七的企業是來自日本的索尼和松下,來自韓國的三星則排名第九。前7名在各項指標方面要明顯高于其他14家公司。其中前5家更是得到了普通公眾、跨國公司員工和專業經理人這三個調查群體的一致認可。
微軟蟬聯榜首。在所有影響力評價指標中,微軟在領導力、市場競爭力、人力資源和管理機制等內部影響力指標中均排名第一,在親和力、公共關系、社會貢獻度、企業文化和危機管理等方面也得分較高,只是在公司形象和產品形象方面的影響力得分相對稍低。
麥當勞則是連續兩年位居榜單綜合排名第二位,所有影響力評價指標排名均在前三位,其中公司形象、親和力、社會貢獻度和公共關系等四項外部形象指標在所有跨國企業中均排名第一,同時其企業文化和危機管理這兩個內部管理指標上的影響力評價得分也位居首位。
可口可樂今年的綜合影響力有小幅上升,由第五位躍進到第三位。其主要得益于它的社會貢獻度和公共關系增長幅度較大,并和公司形象一起排在影響力得分僅次于麥當勞,而且其外部形象的影響力要高過其內部管理的影響力。
排名第四的諾基亞產品形象深受中國公眾認同,高居榜首,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產品形象、公司形象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而在企業文化和危機管理等方面的影響力得分相對較低。
擁有肯德基的百勝餐飲集團則是今年綜合影響力攀升最為明顯的一家公司,從2004年的二十名外躍為2005年的前5名。其親和力、社會貢獻度和公共關系均排在第三或第四的位置,而危機管理則排名第二,僅次于麥當勞,這表明其在本年度化解“蘇丹紅”危機時的表現獲得了中國公眾的認可。
不無巧合的是,在新上榜的6家企業中有3家曾經在去年出現過公關危機,包括百勝餐飲集團、聯合利華和雀巢。聯合利華在2005年遭遇“立頓速溶茶氟化物含量過高”危機事件時的誠懇態度給中國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危機管理指標上排名第六。雀巢也因為公關危機而成為公眾的焦點,排名上升至第十八位。由此表明處理得當的公關危機往往能提升企業的影響力。
排在第六位和第七位是索尼和松下,這兩家日本公司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公司的外部形象表現略好于內部管理。體現在公司形象、產品形象等外部形象指標和公司競爭力等內部形象指標方面都較強,而危機管理、公共關系等外部形象指標方面則稍弱,社會貢獻度和企業文化方面的認可度稍低。
IBM公司的影響力綜合排名由第九到第八,上升了一位。與其他公司相比,其內部管理上的影響力依然比外部形象有相對更好的表現,其中領導力和人力資源的影響力得分均僅次于第一名微軟,而外部形象分項指標上的得分排名則較為靠后。其中社會貢獻度和公共關系的得分偏低,公司形象和親和力獲得的評價比2005年有所下降。 部分企業出現下滑
與2004年相比,安利、摩托羅拉、寶潔、西門子的排名都有滑落。其中,安利的整體影響力表現有較大滑落,由2004年的第四位降為2005年榜單的第十位。盡管社會貢獻度、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和管理機制的評價得分排在第五或第六的位置,但在其他指標上得到的認同度均不盡如人意,其中公司形象和親和力的得分偏低。
寶潔公司由2004年影響力綜合排名第七滑落至第十五,各項指標上的評價均不盡如人意。寶潔公司的公司形象在2005年有了較大退步,成為限制其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主要歸結于SK-II事件對于公司形象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摩托羅拉從第八名滑落至第十一。西門子公司在2005年影響力綜合評價排名中小降一位,列第十三。西門子產品形象的評價得分正在呈下跌趨勢。
中國企業無一入榜
2005年度最具影響跨國企業影響力排行榜上,出現了6個新面孔,分別是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寶馬集團中國、雀巢(中國)有限公司、耐克(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聯合利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百勝餐飲集團等6企業;相應地,通用電氣(中國)有限公司、通用汽車中國公司、海爾集團、中國惠普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落榜。
寶馬公司取代了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成為今年排行榜中唯一的一家汽車企業,今年排名第十六位。寶馬影響力的提升主要來自公司形象和市場競爭力方面的進步。
新入榜的企業還包括美國友邦保險和耐克公司,它們的影響力的提升都緣于其外部形象的良好。
今年的這份榜單中沒有出現一家中國企業的蹤影。對此袁岳在解釋中國公司沒有入榜的原因時說:“這份榜單主要反映了這些公司在管理模式尤其是跨文化管理、在其他目的地市場上的在地營銷和當地化人力資源管理上是否有明顯進步,以及進行了跨國發展以后是否反過來促進了他們在本國市場的進步。中國企業今年在資本市場動靜較大,提升了人們對于他們的期望,但管理模式和行為模式卻沒有實在的表現,因此導致普通大眾對他們的評價稍低。今年引進了職業經理人的評價,更是導致他們影響力走低的重要理由。”
美企在華員工最滿意
影響力解讀
美企在華員工最滿意
解讀今年的這份20家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名單,還可以發現不同資本來源地跨國企業的外部形象及內部管理的影響力評價得分基本持平。大多數企業的外部形象普遍略高于內部管理,僅有微軟、IBM、安利和聯合利華的內部管理影響力超過了外部形象影響力。
另外,各資本來源地跨國企業所獲得的外部評價均不及內部評價,尤其是日本和韓國企業,內部評價分別高出外部一倍和近三倍,說明這些企業的內部實際情況其實好于外部公眾的想象。
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影響最為深刻,全面領先,特別是在親和力、社會貢獻度、公共關系、領導力和危機管理等方面的影響力遠高于其他資本來源地跨國企業。美國跨國企業的整體表現較為均衡,尤其在危機管理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比2004年有較大提升。
美國跨國企業在華員工對于美國跨國企業在中國各方面所形成的影響力給予了高度評價,明顯高于其他資本來源地企業員工對于其自身跨國企業的相應評價。
歐洲企業的總體影響力僅次于美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企業在各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和整體影響力都與美國企業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而歐洲跨國企業在華員工對于歐洲跨國企業在中國各方面所形成的影響力給予了高度評價。
此次調查表明,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綜合影響力已攀升至第三位,且與歐洲企業的評價得分極為接近。從日本企業影響力構成指標上看,所有指標均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公司形象和產品形象,上升幅度最大,可見日本產品的高質量和高性能以及日本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中國公眾對日本企業影響力的評判也較為理智,并沒有過多受到歷史問題的影響。而產品形象和危機管理兩項指標上中國公眾給予日本企業的評價均超過了歐洲企業,位居分項指標影響力排行榜的第二名。不僅如此,日本跨國企業在華員工對其的實際評價也高于歐洲企業在華員工的內部評價。
韓國企業在2005年的表現受到了更多中國公眾認可,各評價得分均有所上揚,但從整體看,其影響力依然偏低,各項指標獲得的評價均明顯低于位于第三名的日本企業。
今年中國跨國化企業在影響力榜上的表現不佳,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袁岳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進行三個方面的反思:一是同質文化不見得簡單地等同于貼近公眾認可;二是應該更加注重在企業規模和生產成本競爭力以外的企業品牌和企業人格的社會競爭力;三是認真以來自其他文化的跨國公司為師,不要簡單強調本土文化的自然優越性。(本報記者陳雪頻發自上海)
|